倪光南和柳传志,技术向左,盈利向右|我有嘉宾
付费阅读

首页 · 2018-05-07




导读:

“中兴断芯”事件的发生,让自主技术落后这一危机再度爆发,这时候,人们想起了曾主张研发芯片技术的倪光南。

 

24年前,如果柳传志和倪光南达成一致,“中兴断芯”事件或许就不会发生了,而联想股价也不至于在5年内下跌56%,沦为全球最差科技股。


但是就24年前的环境分析,柳传志主张先让公司生存下来的战略似乎也没有错,技术向左,盈利向右,对于商业浪潮里的创业公司来说,从来都是艰难的抉择……



2018年5月4日,可能会成为联想日后最不愿被提及的一天。

 

这一天,恒生指数有限公司发布新闻稿,正式将联想集团从恒生指数成分股中剔除。原因是联想集团自从2013年3月被纳入恒生指数成份股以来,股价已经下跌了56%,跌幅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家科技公司,市值抹去了58亿美元,沦落为全球最差科技股。




对联想发展史有所了解的人,可能会因为这件事想起一个人:在近期,因“中兴断芯”事件成为热点的人物——现已79岁高龄的计算机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


联想是如何失去倪光南的?


在1999年之前,除了柳传志外,时任联想总工程师的倪光南也是联想的核心人物之一。

 

1994年,倪光南和柳传志因为联想战略发展问题产生了严重分歧。倪光南主张公司要走技术路线,应该选择芯片为企业未来的主攻方向。也许是作为科学家的敏感,在联想集团势头一片大好时,他考虑的不是如何赚更多钱,如何扩大规模,而是考虑如何让联想尽快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他希望下一步全力开展“中国芯”工程。

 

而柳传志却认为,高科技产品不一定能卖得出去,“中国芯”这条路充满了艰辛,市场前景在当时看来是未知的,而且看上去并不是一家考虑成本、利润的企业能独自完成的。他主张利用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打造自主品牌。

 

在两人经历了长达半年的“战争”之后,1995年6月30日,也就是联想上市的前夜,倪光南被免去了总工程师的职务。联想最终走上了以柳传志的思想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1999年,一心想要“造芯”的倪光南离开了联想,从此与柳传志分道扬镳。


割舍


可以想象,倪光南在离开联想时是多么不舍,毕竟“联想”这个品牌是因倪光南而生,联想就像他的小孩一样。

 

1961年,倪光南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无线电系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进入中科院计算所工作,这一工作就是几十年。在此期间,他为中国信息产业发展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贡献,比如参与研制了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

 

80年代的中国,个人计算机市场日渐萌芽,那时国外进口的计算机既昂贵,又无法识别汉字和中文操作系统,在这样的背景下,倪光南发明了“联想功能”:利用中国文字中,词组和同音字的特性,建立起自己的汉字识别体系,他将自己这项跨时代的技术研究,命名为“联想式汉字系统”。

 

1984年,中科院计算所为转化科技成果创办了计算机公司,倪光南被聘请为公司总工程师,他觉得自己有了一个更大的梦想舞台,便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渴望带领这家公司走向世界。

 

他将自己辛苦研究出来的联想式汉卡的全部技术带入公司。经过几个月的奋战,1985年5月,他向市场推出了适用于PC机的第一款联想式汉卡,这款汉卡当年就销售了300万,创造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彻底改变了整个公司的命运。最终,连公司名字都改成了“联想”。

 

之后,他担任公司董事兼总工程师,主持开发了联想系列微机,确立了公司的主营业务。


打破“无芯”格局,任重而道远


无论多么不舍,倪光南知道,从此自己与联想将奔赴完全不同的方向。此后,他的“造芯”之梦从未停止。

 

1999年,倪光南回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院,把全部精力投放到推广以Linux为代表的开源软件中。他常常说,国产操作系统最重要的优势是安全。

 

2001年,在科技部863重大专项、计委重大专项、信息产业部产业扶持基金等机构资金支持下,方舟1号计划出世,一定意义上打破了中国“无芯”的科研格局。正是在倪光南的帮助下,方舟1号才能找到钱和政府的支持。

 

方舟芯片研发出来之后,遭遇到INTEL的专利保护打压,也是在倪光南的推动下,方舟在技术之路上进行了彻底的调整。后来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方舟有过短暂的辉煌期,但在复杂因素制约下,最终还是失败了。

 

此后,倪光南一直在思考中国芯片行业的发展问题。2013年,倪光南“上书”中央,直言建议基于共享软件架构,开发中国自主可控的操作系统,但是基于中国芯片的生态圈不是一个倪光南就能够盘活的事情,这个计划被搁置了。

 

这件事情需要多大的体量支撑呢?以目前的一项投资为例:以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为主的国家队,正在加大对集成电路领域的投入。

 

工商资料显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第一大股东是财政部,持股36.47%;第二大股东是国开金融,持股22.29%;中国烟草总公司、中国移动等央企也是其股东。截至2017年底,该基金已经投资了67个项目,累计投资额达到1188亿元。

 

在该基金的投资名单中,上市公司达到11家,包括三安光电、长电科技、北斗星通、北方华创、长川科技、国科微电子、兆易创新、汇顶科技、通富微电、中芯国际和国微技术等公司。这样的体量和操盘能力,对掌舵者的要求是极高的。

 

倪光南身后,民间“造芯”力量也在崛起。以BAT为首的互联网巨头在加速布局芯片开发,提升中国芯片的制造能力。

 

阿里巴巴宣布全资收购中天微系统有限公司,中天微是国内唯一基于自主指令架构,研发嵌入式CPU并实现大规模量产的供应商。

 

事实上,阿里在芯片领域的布局早在2016年就已经进行。当年11月,阿里联合腾讯共同投资了可编程芯片公司Barefoot Networks。百度在芯片领域也有布局,去年3月,百度和紫光展锐合作打造集成DuerOS的芯片。


“贸”还是“技”?是个问题


如今,倪光南已经79岁,两鬓斑白。如诸葛丞相般坚持苦心“谏言”多年之后,他的呼吁与坚持终于有了成效,而柳传志为之奋斗半生的联想却已危机重重。

 

就在倪光南离开联想的第5年,另一家企业——华为却践行了倪光南向柳传志提出的主张,将芯片研制定为了未来的主攻方向之一。

 

华为掌门人任正非在2004年创办了海思公司,进行手机芯片研发。如今多款自主品牌机型已经用上自己的麒麟芯片,可在国际上进行局部力量的较量。


近日,市场研究公司Compass Intelligence发布的最新研究报告中,全球前15大AI芯片企业排名里,前三名分别是英伟达(Nvidia)、英特尔(Intel),以及IBM,华为位列第12名,成为TOP15的中国“独苗”。

 

针对柳传志和倪光南之争,有分析人士曾表示,对柳传志来说,当时中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机会极多,企业大多也是讲究眼前利益需要,科技氛围还不是很浓。在企业急需扩张的大背景下,推行“贸工技战略”,先赚钱,再考虑其他方面的问题,或许是对的。实践也证明,柳传志成功了。没有以贸打头的原始积累,联想在当时的处境下或许就没有在市场存活的前提,也就没有今天联想的成就。


但柳传志是否会在5月4日想到,如果当初联想看清科研投入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影响力,接受或至少部分接受倪光南的“造芯”发展路线,联想是不是就不会在技术的道路上一步步掉队,沦落为全球最差科技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