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购戴姆勒股权 李书福到底在下怎样一盘棋? | 我有嘉宾付费阅读
我有嘉宾 · 2018-02-11
导读:
李书福曾经说过几句话:“我造汽车,揭了国企垄断车市价格虚高的短;我玩足球,又揭了足坛黑哨的短。我总在想,如果我做的事是为了我的事业和大多数人的利益,那就让一小部分人来指责吧!”李书福喜欢突显自己的农民出身,有媒体这样描述:“如果你低估这位穿着蓝色西装、灰色袜子、略带破损的皮鞋的男人,那就犯了大错”。
2018年年初媒体爆料吉利正筹备收购戴姆勒股权。紧接着,2月8日又有一条消息从媒体爆出:被戴姆勒拒绝后,吉利已从二级市场收购到戴姆勒的大量股权。完成收购后的吉利,决定追加投资,最终成为戴姆勒的最大股东。
白手起家 敢想敢做
1963年李书福出生在浙江省台州市附近的一个村庄。出身于普通家庭的李书福,很早就有了“商业头脑”。他用100元的毕业奖金购买了一台旧相机和一辆自行车,开始在一些景点给游客拍照。6个月,这笔“创业资金”翻了十倍。
接下来的故事就变的有些传奇色彩了。李书福用这笔“创业资金”开了一间照相馆,同时发现了一个非常赚钱的副业——出售从冲洗相片的药水中提取的银。一年之后,21岁的李书福带着2000元钱正式开始了创业。经过最初的打拼,1989年,李书福的电冰箱厂产值已经超过一亿元。电冰箱为李书福赚到了大钱。由于政策调整等原因,李书福的企业由于规模相对小,关门停业了。
停业后,李书福意识到自己在商业头脑上还差“火候”。于是来到深圳读书并潜心学习经济管理。读书期间,李书福注意到,当时的很多普通家庭开始买房装修。装修建材里的商机空间很大。认准这点后,他开始筹备建材生产企业。很快,他的厂子产出了中国第一张美铝曲板。
此后,他们开始生产铝塑板,成为全国第一家铝塑板生产厂商。就在这时,海南的房地产热潮让习惯了冒险的李书福心动不已。和之前几次的创业经历不同,这次投资让李书福尝到了失败的滋味。海南房地产恰逢经济形势剧烈变化,一年的时间他就损失了五六千万。海南的投资失败以后,李书福开始了反思。他决定调整投资战略,重新寻找事业的起点。
一次偶然的机会,台州市政府组织参观一个摩托车厂。李书福发现虽然全国摩托车厂林立导致市场疲软,但没有一家生产豪华型踏板式摩托车。看准这个机会后,李书福果断出手,建立摩托车生产企业。该企业在很短时间内开发出国产豪华型踏板式摩托车。1998年,吉利集团摩托车产量达35万辆。在占领了国内市场后,还出口22个国家和地区。2001年,吉利摩托全国销售达3万辆。同年3月份,他组建广州吉利足球队。
8个月后,“闪电”般宣布退出中国足坛。“闪退”后,李书福所辖的吉利集团于11月9日和12月26日有四款车登上国家经贸委发布的中国汽车生产企业产品公告,成为中国首家获得轿车生产资格的民营企业。吉利汽车的销售形势也逐渐“火”起来。在北京车市里,吉利的两款车“豪情”、“美日”一个月能卖出200多辆,全年吉利全国销售达3万辆,成功实现盈亏持平。
为收购沃尔沃 苦思冥想
刚刚拿到汽车生产许可证,李书福在浙江临海召开的一次公司中层干部会议上,忽然提出一个石破天惊的构想:“我们要去买沃尔沃,现在起就应该做准备了!”当时在座的人全蒙了。李书福为什么会看上沃尔沃呢?原因只有一个:沃尔沃是“海外成熟技术、成熟零部件
于是,2007年5月,李书福发出《宁波宣言》,以此为标志,吉利控股集团(以下简称吉利)开始实施战略转型。用李书福的话说,这次转型“就是为收购沃尔沃做准备的。”
那一年,福特遭遇百年历史上最大的亏损,正值阿兰·穆拉利担任福特汽车CEO,他提出“一个福特”战略,大刀阔斧削减非核心品牌。这让李书福看到了机会,他更加确信自己对全球汽车行业趋势的判断——全球汽车业将面临新的重组格局。根据他的研究,福特迟早会卖掉沃尔沃。
“我只想买沃尔沃”
“对不起,沃尔沃不卖”
2007年年中的一天,李书福到香港,找到此前参与吉利收购锰铜项目的核心成员张芃,进行了一次有关收购沃尔沃的深谈。
这是李书福第一次跟张芃提到沃尔沃。在张芃看来,以当时的国内外环境,想收购沃尔沃“只是想想而已”。
事实确实是如此。在“V项目”即沃尔沃项目团队(张芃和吉利时任CFO尹大庆成为项目团队最早的成员)成立之后的大半年时间,项目毫无进展。
2007年9月,李书福让张芃写了封英文信,表达吉利对收购沃尔沃的兴趣,李书福署了名,发到了美国福特汽车总部迪尔伯恩,很快收到了福特的正式回复:对不起,沃尔沃不卖。但李书福没有灰心,依然执着地通过各种方式联系福特汽车。
2008年1月,在底特律参加车展期间,通过公关公司的牵线搭桥,李书福见到了福特汽车CFO道恩·雷克莱尔。对方给了李书福30分钟时间。听完李书福的陈述,雷克莱尔重复了之前的回复:“对不起,沃尔沃不卖。”
2008年,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这年上半年,美国市场销量下滑了17%。相比之下,中国汽车市场则在逆势上扬,同期市场销量上涨了10%。在这一大背景下,著名的投资银行法国洛希尔银行董事会在经历了几番争辩和讨论后,最终决定接受吉利“沃尔沃项目”。
洛希尔银行成立了沃尔沃项目四人小组成立,其中,汉斯奥洛夫·奥尔森成为沃尔沃项目小组核心成员。汉斯奥洛夫·奥尔森曾任职沃尔沃超过40年,并于2000年至2005年间担任沃尔沃汽车的CEO,对福特汽车和沃尔沃汽车都相当熟悉。他的出台为李书福赢得各方信任做出了很大贡献。
国外部分负责谈判并购的主要是张芃和袁小林,时任吉利研发副总裁的赵福全负责技术方面的谈判,后期加入谈判的还有菲亚特中国区前CEO沈晖等人。2008年10月,福特汽车CFO道恩·雷克莱尔退休,负责福特欧洲和沃尔沃汽车董事长的刘易斯·布斯接任CFO。当年的12月1日,福特汽车明确表示,“认真考虑出售沃尔沃”。
2009年1月,李书福在汉斯奥洛夫·奥尔森等人的陪同下,到达福特总部见到了比尔·福特和阿兰·穆拉利。这趟美国之行,让李书福吃了颗定心丸。对方愿意卖只是一方面,李书福还要解决“能买”的问题。第一道关卡,李书福要从政府手里拿到走出国门进行收购的通行证。
2009年3月,吉利向福特提交第一轮标书。2009年4月1日起,沃尔沃并购项目团队开始进行为期4个月的尽职调查。尽职调查结束之后,吉利向福特提交第二轮标书。围绕并购的谈判正式开始。
谈判期间,项目组团队成员与李书福直接电话连线。“没有时差,没有时间概念,有事就打电话,或者短信。”袁小林说。最忙的时候,袁小林好几天没沾过床。
2009年9月30日,李书福迎来了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一个关键节点:福特汽车公开宣布,吉利成为沃尔沃的首选竞购方。
令赵福全印象最深的一次谈判,是有关一个他突然想起来的假定:万一有一天因为各种原因吉利养活不了沃尔沃了,要卖的时候,福特是不是同意打包卖呢?期限是多长呢?赵福全把这个问题一提出来,福特的人就拍桌子了:“你还没有买,怎么就想着卖了?不谈了。”赵福全说:“10年前福特买沃尔沃的时候,也没想到今天会卖出去的。在美国,两人决定结婚要做婚前财产公证的,虽然爱得死去活来,但也要为离婚做准备的。”
最终,谈判的结果从沃尔沃10年之内不能卖,变为4年之内不能卖,4年之后可以无条件卖。2009年12月23日,圣诞节前一天,吉利与福特同时宣布,双方就收购沃尔沃的主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
福特最初对沃尔沃的报价是60亿美元,比10年前收购沃尔沃汽车时少了4.5亿美元。尽职调查结束之后,洛希尔给了李书福一个建议收购价格——35亿美元。李书福以此为基础,递交了新一轮标书。
2009年9月底,吉利沃尔沃项目组成员集体奔赴哥德堡,李书福等人第一次见到了沃尔沃汽车的高管人员。李书福见到沃尔沃CEO斯蒂芬·奥德尔之后,CFO尹大庆和沃尔沃CFO有个单独会面。这次见面直接让吉利的报价降低了17亿美元。
尹大庆发现,福特汽车对沃尔沃汽车有一个未来三年的预测,预测的结果是2010年沃尔沃基本实现盈亏平衡,2011年开始盈利。但是,基于这个结果的研发费用投入却并没有相应增长。尹大庆一算,沃尔沃对未来三年研发费用和固定资产的投资与此前相比减少了17亿美元。在得到洛希尔团队支持之后,吉利提出,报价更改为18亿美元。
由于涉及交易金额的巨大变化,关于收购沃尔沃的谈判因此中断了一个月。在痛苦中等待了一个月,李书福终于等到了好消息:福特汽车董事会通过了吉利的新报价。
一切似乎明朗起来。李书福开始向外界展示其“V项目”团队的国际化形象。2010年1月17日,张芃、沈晖和童志远等人公开面对媒体,接受采访,社会反响很不错。得到沃尔沃工会来全国总工会的消息,李书福当天下午就邀请姜文良到杭州见面。
第二周,李书福带着团队去了瑞典和比利时,先后拜访了所有工会领袖和相关政府部门,还去了沃尔沃在比利时根特的工厂。与工会成员对话的过程中,李书福突然听到了这样的提问:“很多人都对沃尔沃感兴趣,你能否用三个词形容吉利的优势在哪里?”
尽管此前已经打过很多遍草稿,但“用三个词形容”让李书福有点儿措手不及。面对几十双眼睛,李书福灵机一动,用了自己会说的三个英文词说出了一句话,瞬间俘获了不少工会成员的心:“I Love You.”根特工厂的工会主席立马拿了沃尔沃的厂徽给李书福戴上。
这次访问效果非常显著,也成就了一段佳话。从杭州回来后大概一个月,沃尔沃的13名高管及工会成员来到吉利汽车宁波生产基地。这次访问很顺利,沃尔沃实地验证了吉利的能力,表示满意。晚上在上海聚餐,很多人都抢着跟李书福合影。他们对吉利收购沃尔沃,基本态度是“不反对”。
回顾与工会打交道的经历,李书福总结:“我认为是沟通的问题。工会就是要争取它的利益,没有什么其他的。而且它是有规矩的,它不是敲竹杠,是按规范来的。”
“我把身家性命都赌上了”
2010年3月28日,在英国伦敦的李书福一直低头在桌上签合同,半米高的文件,递一个签一个,花了半个多小时终于签完了。李书福趴在桌上一动不动,身边的尹大庆觉得,大概他累了,需要休息一下。
李书福收购沃尔沃现场
到了跟吉利杭州总部连线的时候,由于信号传输问题,只能听到声音,看不到图像。众人提醒李书福要跟杭州连线了。
趴着的李书福缓缓抬头,眼泪像断线的珠子一样流了下来。那一刻,李书福想到了很多。从2007年6月正式成立项目组,到2009年1月见到阿兰·穆拉利,再到2009年4月拿到“路条”,再到三周前确定融资结构,甚至在一周前与工会谈判之前,团队成员都有一种项目组随时解散的担忧。
就在签字前的一小时,李书福费尽周折邀请的相关领导不能参加签约仪式,临时上场的官员还曾婉拒李书福的邀请。想到这些,李书福“百感交集”。
虽然“路条”已经到手,协议已经签署,但是!还有根巨大的刺横在那里——李书福给沃尔沃的“聘礼”资金还没有完全到位。
融资结构一直是吉利竞购沃尔沃的担忧,融资的问题花了李书福团队很多时间。最开始李书福也想到去银行贷款,但只从建设银行浙江分行贷给吉利2亿美元。
李书福尝试了很多渠道,甚至把融资计划告知了他在中国企业家俱乐部的小范围朋友圈,有感兴趣的朋友,但最终没有谈成的。
一路尝试探索之后,李书福只能将希望放在与地方政府的合作上。恰逢2008年前后,地方融资平台成为一个新的融资渠道。对企业来说,与地方政府合作的好处,一是获得当地政府在土地审批和税收等方面的优待,二是可以充分利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获得企业发展所需的资金支持。
2009年4月之后,李书福找到北京市政府。与北京市的谈判一开始进展顺利,北京市政府在亦庄给沃尔沃留出相应的土地,并提供30亿元,作为支持并购沃尔沃的资金。
2009年9月29日,注册资本为5亿元的北京吉利凯盛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浙江吉利公司持股100%。
“意向合同、框架都签了,真正要出钱的时候,可是突然,在几个小时之内,整个情况全部变了。”项目无法按预期顺利进行了,这令李书福措手不及。
要知道,当时吉利与福特的谈判进入新阶段。吉利需要在签约之前明确融资结构,预计的签约时间是2010年2月8日。
李书福与成都市官员见面的时候,并没有谈到沃尔沃项目。但第二天,福特就公布吉利为沃尔沃汽车优先竞购方。形势所迫,李书福说:“行,放到成都来,你拿30个亿,我们钱不够。”
很快,成都市政府常委会会议暂停,马上研究沃尔沃项目,会上立即拍板:可以。
吉利从成都顺利融资30亿元,具体方式是吉利以一年期借款的形式,向几家国有机构贷款,成都市政府担保,李书福本人终身反担保,问题解决了。
2009年12月12日,北京吉利万源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初始注册资本2000万,唯一股东是3个月前新成立的北京吉利凯盛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之后,吉利万源注册资本做了变更,由原来的2 000万元增至71亿元,吉利收购沃尔沃的第一轮注资完成。第二天,吉利与福特汽车公司就收购沃尔沃轿车公司的所有重要商业条款达成一致。
谈判在继续,李书福依然在寻找资金,总计需要约81亿元的资金,还有10亿元的资金缺口。
在上海市政府官员的口头支持下,2010年2月3日,上海嘉尔沃投资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0亿元(实缴资本未到)。但双方在项目落地上发生了分歧。上海市嘉定区政府支持沃尔沃在上海成立研发总部,但不支持整车和零部件基地落地。吉利则希望能够把整车放在上海,实现在华东地区的战略布局。
吉利接受上海市政府谈判条件,双方迅速签约。2010年3月2日,上海吉利兆圆国际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注册资本81亿元,北京吉利万源出资71亿元,上海嘉尔沃投资有限公司出资10亿元。直到6月13日,上海嘉尔沃投资有限公司10亿元实缴出资到位,李书福和王召兴才松了一口气。这个时间,距离交割日期只有不到两个月。
“我把身家性命都赌上了。”李书福说。
2010年8月2日,英国伦敦。沃尔沃交割仪式预定在当地时间上午10点举行。李书福就住在举行交割仪式的酒店,他7点就起床了,开始了一天的准备工作。9点30分左右,沈晖去了趟银行,按了一个“OK”键,钱就转给福特了。
交割仪式开始之前,李书福和赵福全、宁述勇等人在此前签好的一桌子文件前拍照留念。
上午10点左右,李书福和福特汽车CFO刘易斯·布斯分别签字,然后两人握手,交割仪式完成。
吉利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2014年,吉利遭遇“寒冬”。新品断层,较长一段时间里,只靠帝豪勉强维持。2014年初,李书福在一个论坛上说:“汽车行业正面临着一场变革,尽管海面上看起来静悄悄的,但实际上海底已经暗流涌动,谁不变革谁就将先死。”
那一年,中国汽车市场产销连续第五年位居全球第一,而合资车不约而同降价,使得国内自主品牌车的生存空间面临威胁。吉利汽车销量同比下滑22%,李书福遭遇了造车以来唯一一次销量下滑。
吉利曾推出帝豪、全球鹰、英伦等多品牌战略,但由于缺乏相应的产品和技术支撑,最终在2014年以回归“一个吉利”宣告结束。这让李书福意识到:“品牌是靠技术支撑的,不是随便搞个品牌发布一下,品牌就产生了,还是要靠产品。”
2015年,李书福带着吉利博瑞来到水立方。这是一款对吉利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新车。直到现在,李书福大部分时间也爱坐博瑞,并乐于向人介绍博瑞的种种特点。
在水立方,吉利宣布将迎来“造每个人的精品车”的新时代。造精品车,吉利从研发、制造、采购到营销,都进行了大调整。
一年后,吉利以同比22%的增幅领涨国内自主品牌。指挥了这场“翻身仗”的吉利总裁安聪慧,在吉利30周年庆典上宣布“20200”战略:到2020年实现年产销200万辆车的目标,进入全球汽车企业前十强。
“中国制造,及格容易满分难。”李书福曾深深感慨。
做受人尊敬的全球化企业
2017年,吉利在白俄罗斯的工厂下线了首台吉利博越汽车,这填补了白俄罗斯不能生产轿车的空白。位于白俄罗斯明斯克州的吉利工厂,中文简称“白俄吉”,是白俄罗斯唯一运行的乘用车生产企业。当地媒体报道称吉利“圆了白俄罗斯的造车梦”。
在比利时,根特工厂是沃尔沃主要工厂之一,也是比利时目前最大的轿车制造企业。
创业31年,造车20年。从被人质疑,到成功打造全球化汽车公司,全球跑已经成了李书福的工作常态:2017年3月,吉利在英国投下当地最大的一笔绿地投资,造起英国近10年来首座整车工厂;5月,吉利在马来西亚和宝腾汽车签下框架协议,收购宝腾;6月,吉利宣布投资瑞典哥德堡单体最大的创新中心;11月,吉利与美国飞行汽车公司的交割正式完成。
吉利收购沃尔沃,带给李书福和吉利的变化,都是显而易见的。沃尔沃的3家工厂、1万多项专利、完整的技术研发体系,助推吉利的汽车研发。而沃尔沃遍布全球的销售服务网络,则让李书福学会用全球化的商业思维来思考问题。
有人问李书福并购国外知名企业的经验,他说,“要依法、公正、透明地去管理企业。吉利从沃尔沃收获的不仅仅是技术和知识产权,更重要的是强大的研发能力、现代管理制度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
在广州车展上,和沃尔沃共享平台和技术的一个全新品牌——6000台领克汽车订单被现场抢光。领克是沃尔沃和吉利的合资品牌,李书福曾说领克是他的“第三个孩子”。“沃尔沃是豪华品牌,领克是高端合资品牌,吉利是中国自主品牌,它们就像我的三个孩子一样。”李书福说。
“吉利内部的协同合作正在进入一个全新阶段,这是我们成长为跨国汽车集团的必由之路。”李书福有一个大目标:“向受人尊敬的全球汽车十强企业挺近。”
在杭州吉利总部十楼,李书福的办公室入口,挂着一幅他手写的字: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到哪个国家发展,你就要遵守哪个国家的法律。在和各个国家打交道的过程中,还要考虑周边相关利益。吉利既要说得漂亮,也要干得漂亮。”李书福说。
不让滴滴再唱“独角戏”
2017年8月初,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与沃尔沃汽车在吉利汽车杭州湾研发中心正式签署协议,成立技术合资公司。新公司将按照50:50的股比,通过相互授权的方式,实现整车架构技术、高效清洁动力总成等领域的前沿技术共享与零部件联合采购。 同一天,沃尔沃又宣布入股吉利旗下新品牌领克,沃尔沃将拥有30%的股份。
而过了一周之后,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共享出行方面又将了滴滴一军,8月11日,吉利集团集下网约车平台拿到15亿元A轮融资,中融信托旗下的中融汇兴领投,出资10亿元,人民电器集团跟投,出资额超5亿元。
众所周知,在网约车时代,一直以来滴滴都是“一家独大”,但显然李书福并不愿意让滴滴的“独角戏”继续下去。
李书福和吉利对曹操专车寄予厚望。在2016年的全球汽车论坛(微博)上,李书福曾表示:“我们希望以曹操专车平台为起点,结合车载人工智能,优化智能网络空间,加快推进变革,把吉利控股集团从汽车制造商向交通运输服务商、信息内容提供商转型。”
曹操专车
曹操专车于2015年11月上线,集合了新能源专车出行、新能源汽车分时租赁等服务。经过吉利的大力支持,该网约车平台已经拥有了10500辆吉利帝豪EV纯电动轿车,其中上线运营的超过8000辆,实现运营的城市包括杭州、宁波、青岛、南京等11个城市。
在2017年3月份,曹操专车获得了国内新能源汽车共享出行平台的首张网约车牌照。年内曹操专车将拓展至全国26个城市,并且不排除进入北京等一线城市的可能。
李书福认为,出行经济的C2C模式几乎走到尽头,B2C或者B2B2C的平台运营模式将成为中期新趋势。曹操专车将组建国内最大的新能源车示范运营车队,除了首批使用纯电动的帝豪EV,未来还会有插电式混合动力车。
再出大手笔 吉利拿出200亿“邀约”戴姆勒
收购戴姆勒事件的开端,源于吉利和戴姆勒在2017年的一次闭门会议,吉利曾于去年11月向戴姆勒提议,如果戴姆勒以折扣价格增发新股,吉利愿意持有3%至5%的股份,而吉利对此提供的投资约为47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94亿元)。
据了解,吉利收购沃尔沃的价格为18亿美元,控股Lotus汽车的价格为6500万美元。而如果吉利能顺利拿到5%的戴姆勒股权,那么吉利将成为科威特投资局以及黑石基金之后的戴姆勒第三大股东。
不过后来的报道称,戴姆勒公司婉拒了浙江吉利控股集团的邀请,官方解释是戴姆勒不希望股权被稀释。但媒体普遍认为,事实是戴姆勒并不满意折价的做法,而默认了吉利以其他方式收购收购股份。
而媒体的说法也得到印证,因为前天有德国媒体报道称,吉利正在通过从二级市场收购的方式购买戴姆勒的股票,而结果和吉利的预期一样,整个收购计划预计将于春节前后完成。
戴姆勒目前正在大力投资电动汽车领域,甚至要建立一个专用的电池工厂。而吉利的投资对于双方将都起到良性作用,加快戴姆勒的研发进程,同时使吉利获得所需技术。而除了新能源领域,出色的产品制造管理体系也同样是戴姆勒的成功之本,而这一点,也是吉利未来想要面向世界必须要掌握的根本技巧。
“汽车这个领域其实是很大的,它的挑战大,机遇也很大,未来发展的宽广,起码我们现在在无人驾驶领域里边是全球最领先的,没有人赶超的,在电动汽车这方面,我们做的也是不错的,轻量化、人机互动、智能汽车等等,这些领域要引领这个行业,来不断扩大市场份额,这个领域可以做的很大,可以无穷的想象。所以就这一件事情,已经完全可以牵制我的全部精力,所以我已经没有任何多余的精力去想其他事情。”他坚定地表示。
吉利快速发展的路上,一直披荆斩棘。下一个攻克的目标将会是什么呢?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