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晖的速度奇迹,建厂两年新车下线 | 我有嘉宾
付费阅读

我有嘉宾 · 2018-05-23





导读:
中国的汽车人在过去的几年中不断创造速度奇迹,这也许是“后浪”与“前浪”注定发生的龃龉,而职业经理人出身的沈晖无疑是这场变革与碰撞最直接的见证人。

创立两年,沈晖领导下的威马汽车已经成为估值最高的汽车创业公司之一,量产在即,威马汽车走过了资金和生产的考验,市场和消费者会接受它吗?



2018年北京车展前夕,威马汽车正式公布了其首款量产车——EX5的售价,包括3个车型共6个配置,补贴后售价11.23-21.63万。此时距这家公司成立仅两年多一点,而其量产版的新车已经在3月底下线。


随后到来的车展充满了火药味。面对着同场参展的10余家互联网车企,浙江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一次公开采访时表示,“互联网公司造车就是一天到晚在瞎忽悠老百姓。”


有趣的是,这些“忽悠老百姓”的新势力中,有一位代表人物正是李书福的前部下,在吉利收购沃尔沃时扮演关键角色的沈晖。他曾经就此回应称:“有人说威马造车是忽悠,‘忽悠’这个词挺好的,当年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时候,也总有人说是忽悠。”


的确,2009年,当沈晖作为谈判代表前往瑞典时,无论是大陆另一边的欧洲人,还是国内的看客都觉得,一家只有4年历史,名不见经传的中国公司去收购一家有90多年历史的欧洲汽车公司是在忽悠。然而,这次收购,进展顺利地实现了。


美国锤炼出的“日系”CEO


生于1970年的沈晖与同年代的人相比,最初的职业生涯少有的顺利和安稳。


沈晖出身建筑世家,父亲毕业于同济大学建筑系,母亲毕业于东南大学土木建筑系,因此他从小到大的志愿都是进入建筑行业。造化弄人,沈晖高考前的体检显示眼睛“红绿色弱”,因此被调剂到了华南理工大学工程力学专业。


大学毕业后,他顺利申请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全额奖学金,此后又取得结构工程硕士学位,如愿进入堪萨斯电力公司担任项目经理。此后10年,他辗转于多家美国公司,30岁出头已经是汽车零部件公司博格华纳的中国区总裁。


沈晖回忆说,他至今仍受益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那段美国的工作经历。当时正是美国企业全面学习日本精益生产、管理变革的时期,强调现场解决问题;公司开会、现场观察、小会研讨、持续改进的工作方式,直到今天仍是制造行业的主流管理模式,也令他养成了扎实、求是的工作作风。


在博格华纳工作期间,很多世界一流的车企都成为沈晖的客户。但沈晖没有专注于认识客户、建立人脉,而是认真观察这些车企高管定义产品、把控质量的思维逻辑和工作方式。观察、交流、思考、再观察……沈晖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产品定义体系和品质管理理念。


到2007年离开博格华纳之前,沈晖的期权涨了八倍。不过他离开后,同事们的期权涨得更高。“你如果安分守己在里面混,已经可以退休了。”有同事对沈晖说。


彼时,总部位于意大利的菲亚特汽车公司在首席执行官马尔乔内大刀阔斧的改革下,终于在2006年扭亏。在2008年金融风暴的冲击下,菲亚特汽车仍实现了17亿欧元的盈利,被评论为“少数几家仍可实现年初目标和盈利的汽车厂商”。


令马尔乔内头疼的是,虽然公司在全球市场已经取得立竿见影的改革效果,但中国市场却难以走出低迷困境。由于长期亏损,菲亚特跟东南汽成立的合资公司在2007年的最后几天以解体收场。


2007年,沈晖出任菲亚特动力科技中国区首席执行官、菲亚特中国副总裁。


对于刚加盟菲亚特不久的沈晖来说,这是个尴尬的开局。“怎么做都比原来要好,很容易有业绩。”他说。但现实却没有这么简单,从2007年开始,菲亚特在中国市场开始了从谷底的漫长爬坡期,一切几乎从零起步,包括重新寻找合资伙伴。几经波折后,菲亚特和广汽的合资协议在2009年7月签署,合资公司在2010年3月份正式成立。在这一过程中,身为菲亚特中国高层,沈晖是合资谈判的核心人物之一。


关键先生:收购沃尔沃后心生厌倦


在菲亚特的工作经历让沈晖初次涉足并购,了解了并购的基本原则——既要追求最小代价交易,更要提前安排交易后的整合程序。当时的沈晖并不知道,这次工作经历为他迎来职场上最辉煌的时刻打下了基础。


这一年,沈晖39岁,已经有了出来创业的念头。那时候,涡轮增压器、自动变速箱在汽车零配件领域非常火热,产品稀缺,利润率高。但是,这一年出现的一位伯乐,打断了他在创业思考上的天马行空,这个人将让他的行业知名度和声望提升到顶点。


这个人就是李书福,沈晖被邀请加入吉利,并参与对沃尔沃的收购。面对这一被称为“蛇吞象”式的跨国收购,他没有拒绝的理由。沈晖成为沃尔沃收购团队的第四位成员。


汽车行业的背景以及语言优势,让他在这个舞台上找到了更大的空间。他还记得第一次去瑞典,跟工会讲应该把沃尔沃卖给吉利的场景。“有点像上市公司的路演。”他回忆道。


工会问,为什么吉利会让沃尔沃做得比别人好?沈晖介绍说,吉利完成沃尔沃并购的四年内,会让沃尔沃在中国做两个整车厂,一个发动机厂,一个研发中心。他记得瑞典人听到这个规划时,“一下愣住了。”


沃尔沃发展了85年才在欧洲建了两个整车厂、一个发动机厂和一个研发中心,吉利怎么可能在短短四年内就完成这个目标呢?


但这在今天已经成为事实。目前沃尔沃已经在成都和大庆有两处整车生产工厂,位于张家口的发动机工厂和上海的研发大本营也已经落成。


在他加盟吉利时,他跟李书福说自己有两个心愿,一个是成功并购,并把沃尔沃从福特体系中切割。在他看来,“这个做得很棒,生产没有停一天”。第二是沃尔沃扭亏为盈。


公开资料显示,继2013年沃尔沃扭亏为盈,实现19亿瑞典克朗营业利润后,2014年上半年,沃尔沃的营业利润达到12.1亿瑞典克朗。这不能跟沈晖的个人能力完全划等号,但却可以作为他职业生涯最辉煌的注脚。


从普通打工者成为行业领袖,在汽车领域做出别人不敢想象的成就。看起来沈晖的故事到这里应该就是结局了,但他本人并不甘心,甚至有些厌倦。在沃尔沃后期,他对于国内市场策略开始出现不同看法。于是2013年,他向李书福申请去美国读书,逐步淡出沃尔沃核心岗位。


他读的是美国哈佛商学院AMP(高级管理课程),这是一个充满魔咒的课程。进过这个班的人,结业后总会有所改变,或者换妻子,或者换工作。他笑言,刚开始妻子不让他读这个课程。“难得闲下来,难免有些非分之想。”他也如此,结课之后,便下定决心改变,离开沃尔沃,“出来做事情”。


2015年1月,沈晖离开沃尔沃的消息被证实,他借助媒体发公开信称:我在自主品牌做到顶了,你知道,上面就是李书福了,他是董事长。我不可能做到比董事长更高的位置。


“我在沃尔沃期间,有阵子在美国加州读书,几个月时间充充电。那时,大家都在跟我说互联网。手机屏、电脑屏、电视屏都满了,但车里的屏是一个方向。我是整车出来的,现在在互联网上来做一些积累,我觉得智能车是方向。”


博泰“闪婚”:第一次创业失败

沈晖职业生涯中的第三个伯乐是应宜伦。在那个时间点上,应宜伦给了沈晖他最想要的事业——智能汽车,然而,这次相遇是福是祸现在很难评价。


作为博泰创始人,应宜伦对智能汽车的痴迷程度不亚于沈晖。他比沈晖小三岁,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一个有着宏大得近乎不切实际梦想的亿万富翁。他从广告、营销起家,在质疑声中进入车联网行业,并用五年时间在这个领域站稳了脚跟。当互联网造车的口号此起彼伏时,应宜伦也在2014年“不安分”地登上了这条船。他被贴上了“汽车疯子”的标签,这个标签曾经还有一个主人,就是沈晖的前雇主李书福。


不过在沈晖加盟之前,应宜伦的造车计划更多停留在概念层面。他还需要一个能深度整合产业资源的人。而沈晖符合应宜伦对合伙人的想象——熟悉产业链,行业资源深厚,且具有操盘跨国并购的现实经验。应宜伦用分享股权来表明合作的诚意,对沈晖来说,这意味着近20年的职业经理人生涯的终结,创业者(或者老板)生涯的真正开始。


虽然从规模上看,博泰无法跟沈晖任职过的任何一个平台相提并论,但他对新平台的考量标准不是体量,而是足够颠覆。长期在跨国公司任职的职业经理人生涯,似乎把他打磨成了一个没有棱角的人——举止谦和,脸上总是一副笑眯眯的表情。这让“颠覆”这个词从他嘴里说出来的时候,少了些许冲击力,但从他的投入程度来看,他是认真的。围绕智能汽车怎么做,他做了100多页的方案,“一定要推倒传统汽车行业的思路”。


无独有偶。几乎在沈晖出任博泰CEO的同时,前英菲尼迪中国区及亚太区总经理吕征宇宣布加盟乐视超级汽车项目。智能汽车成为这个行业职业经理人一条全新的事业跑道,让他们得以告别相对沉闷的行业氛围,尽管这条路并非坦途。


这个行业很烧钱,搭建全新的整车项目平台需要大量资金。博泰汽车的融资也不如计划中那样顺利。与此同时,两名合伙人开也产生了分歧。


沈晖透露,创业之初,两人在战略、思路上,沟通不够彻底,随着项目推进,分歧也逐渐显现。“我认为应该把重心放在B2C上,更注重消费者体验。但博泰则选择继续做B2B业务。这也让大家决定分手。”


最终,他与应宜伦和平分手,各自发展。沈晖的第一次创业不到一年便结束了。


融资神话:老牌汽车人的号召力

这次短暂的失败之后,45岁的沈晖终于自己当上了老板,可以没有任何拘束地去追逐自己的目标了。


2016年1月3日,沈晖发了一条微信朋友圈,“过去六年,几百次在这里,面试团队成员,吉利并购组成员,沃尔沃全球管理团队成员,沃尔沃中国管理团队成员,现在是我们项目的成员。”


“这里”指的是他经常去的上海虹桥万豪酒店大堂的咖啡厅,“我们项目”则是他当时刚刚创建的威马汽车。他以此低调地宣布了新事业的诞生,继承博泰时期创立的整车项目团队,重操“旧业”。在这之前的半年,他多次前往德国,收购了一个电动车制造团队。


这一次,沈晖自己做大股东,邀请了更熟悉的前同事杜立刚一起创业,担任首席财务官。杜是吉利集团前海外财务部部长,与沈晖都曾是吉利收购沃尔谈判团队的一员,精通国内外企业财务管理及资本运作。


为了确保创业顺利,他请了数十名业内高手相助。“阿里巴巴有十八罗汉,我们这里五十八个罗汉。”沈晖介绍,这些人都是他过去在汽车领域的前同事。与此同时,他还从各家互联网企业大举挖人。


组建威马汽车,沈晖几乎投入了自己全部的身家。他不想再重蹈覆辙,很早便开始寻求融资和合作伙伴,也有很多投资人来找他。然而2016年的那个春天,对于沈晖和他的造车团队而言,无疑是严酷的。他曾想说服雷军投资,但两人的想法有些差异。


彼时的蔚来汽车除了获得马化腾、刘强东、雷军、李想和张磊的投资外,还完成了5亿美元B轮融资。比蔚来更加光环加身的,还有如日中天的乐视超级汽车。


此外,汽车创业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包括小鹏汽车、车和家、FMC、爱驰汽车、合众汽车、长江汽车均已在市场上搏风击浪,看起来跑得很快。


竞争如此激烈,彼时默默无闻的威马汽车在惨烈的“吸金大战”中并无优势。然而,沈晖这个中国汽车行业里最有号召力的元老级人物,还是创造了不可能。


2016年6月,威马汽车完成了A轮10亿美元融资。这是一个足以让所有人感到震惊的数字,在当时的整个互联网领域都算得上是一笔巨款,更不用说是A轮,而且是刚刚兴起的智能汽车企业。


这并不是结尾,沈晖的号召力此后不断被证明着:2017年12月,威马汽车募集了超过120亿元资金;到2018年2月时,募集了近200亿人民币的资金。


2018年3月23日,科技部在京发布了“2017年中国独角兽榜单”,刚刚成立两年的威马汽车以50亿美金的估值,与蔚来汽车并列成为估值最高的汽车创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