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教士”创造海底捞 | 我有嘉宾
付费阅读

校友名录 · 2018-05-25





导读:

四川有两张名片,一张是麻将,一张是火锅。在四川,火锅行业的竞争非常激烈,能经营超过20年的火锅店不多;超过20年,还做成全国连锁的,更是少之又少。

 

1994年,在四川简阳,从4张桌子起步,张勇是如何把海底捞做成直营门店突破300家的品牌的?很多人会说,靠的是人文关怀和周到的服务。但是学习这种服务的公司很多,海底捞却始终只有一个。

 

在表象的背后,是张勇如传教士一般,对人和人的关系形成,抱有一种纯粹和向往:你把每个人当作好人,每个人就真变成了好人,每个人都希望世界变得更美好,世界就真的更美好了。



5月17日,海底捞向香港联交所递交了上市招股书,计划在香港上市,招股说明书显示:


  • 海底捞2015年收入为57.57亿,2017年达到106.37亿,复合年增长率为35.9%。


  • 2015年利润为4.1亿,2017年达到11.94亿,复合年增长率为70.5%。


  • 2015-2017年翻台率分别为4次、4.5次、5次(一线4.8次,二线5.2次,三线及以下4.7次),呈逐年提升的态势。


  • 海底捞品牌已经具备强势引流能力,对商场业主的议价能力全面提升,公司主要成本项目占收入比重中,海底捞租金成本(3.9%)远低于行业均值(10%-18%)。

     

这是一份震撼人心的招股说明书,无论是营收、利润、翻台率,还是租金优势都在同行中遥遥领先。作为海底捞的灵魂人物,张勇到底对海底捞施了什么魔法?


你学不会张勇的管理手段


自从2009年出名之后,很多大公司开始研究海底捞成功因素的核心:情感文化管理。比如华为曾经要求公司高管体验海底捞的服务;雷军不仅要求高管体验海底捞,还要在服务上向海底捞学习。但迄今为止,创造出第二个“海底捞管理”的公司却仍未出现。

 

这样的情形,仿佛应验了8年前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访问教授黄铁鹰那本轰动一时的书——《海底捞你学不会》。

 

为什么海底捞很难学?也许关于张勇的一段陈年往事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2009年4月,黄铁鹰撰写的海底捞案例在《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上发表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几个出版社相继约黄铁鹰写一本海底捞的书。黄铁鹰找到张勇,张勇很犹豫,说:“海底捞现在已经名声在外。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再出一本书,怕吹过了。”

 

黄铁鹰第二次找张勇,他同意了,但提出三个条件,“第一,要写就写一个真的海底捞,要把海底捞好的一面与不好的一面、问题与困惑都展现出来;只要是真实的,我不介意。第二,写海底捞的书,我可不给你钱。第三,你写完了,我不审稿。”

 

主动提出要求真实、提出不审稿,对企业传记抱持着如此开放态度的企业家,简直可以用“罕见”来形容。

 

在整个成书过程中,张勇如承诺所言,把海底捞向黄铁鹰全面敞开,让黄铁鹰采访了海底捞的所有高管、他的母亲和太太、邻居詹荣祥婆婆一家、年轻时代的死党和同学等所有黄铁鹰想要采访的人,而且这些采访对象无一不对黄铁鹰敞开心扉、坦诚相待。

 

完稿之后,张勇亦兑现了“不审稿”的承诺。他允许黄铁鹰用自己的视角去描述海底捞,给了黄铁鹰完全的尊重和信任。正是这份难得的真诚、尊重和信任,让黄铁鹰深受感动,自觉责任重大,于是全力以赴,才让读者有幸看到了《海底捞你学不会》这本无论形式还是内容都相当独特、被业界疯传的企业传记。



 

张勇对这本书的态度始终是释怀的。即使因为这本书,自己与海底捞联合创始人施永宏尘封多年的“矛盾”被彻底公开化,引起广泛讨论,张勇也并未对黄铁鹰作任何追究。

 

事后,黄铁鹰由衷感叹于张勇独特的待人之道。黄铁鹰意识到,这便是张勇管人方法的精髓,而自己“着实地被他‘管’了一次”。这种管人方法,用在黄铁鹰身上,诞生了《海底捞你学不会》;用在海底捞员工身上,造就了一家年营收超百亿的餐饮企业。


信任的力量


张勇的这种待人之道,在创业早期就已经形成了。

 

张勇从17岁就开始上班,边上班边开着一家麻辣烫小店,一年多赚了近万元。随着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下海经商,张勇开始观察别人是怎么做生意的。他发现很多合伙做生意的人最后两败俱伤,总结下来,他认为主要的原因是彼此不够坦诚相待、不够大方。

 

1994年,23岁的张勇跟三个朋友凑钱在老家四川简阳合开了一家火锅店,也就是海底捞的第一家店。

 

为了能更好地合作,张勇选择完全信任他的合伙人,他很少过问店里资金的来龙去脉。这明显是一种冒险,但张勇还是赌了这一把。结果是张勇赢了:他的合伙人也以同样的坦诚回馈了他,全心全力为了共同的事业打拼。

 

“服务高于一切”的理念,在张勇做麻辣烫店的时候就已经萌芽了。那时候,张勇的麻辣烫小店没什么特色,味道也一般,但还是有很多人愿意来店里消费,大家反馈说是张勇的服务态度打动了他们。张勇由此觉得,海底捞的核心竞争力也应该是服务。



 

刚开始,海底捞经常会打折促销,或是赠送一些东西给顾客。张勇说,“有时我们店送的比卖的还多。”他不怕这些东西白白打了水漂,他相信顾客会再次光顾。今天的海底捞,回头客或是被介绍来的客人占了消费群体的大多数,这充分说明了张勇的这份“信任”是有力量的。

 

店小的时候,张勇自己服务顾客,保证服务的质量没有问题。但等到店大了,要请人的时候,张勇在思考:制定服务标准很简单,但怎么样让员工把标准执行下去呢?

 

其实,这是所有管理者都要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放大来看,也是每个企业的重大课题。无论大公司、小公司,最后都是人才的竞争,公司所有的问题本质都是人的问题。在以人所提供的服务为重要竞争点的餐饮业里,尤其如此。找到人、用好人这个重任在老板身上。老板想要自己的员工全力以赴,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就必须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把员工的潜能激发出来。老板的天花板就是企业的天花板。

 

如果要把老板在用人上的才能做一个分级,那么张勇最终形成的用人方法,会让他成为一个异类。

 

张勇的想法很朴素,在接受采访时他说:

 

“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人家好,人家也就对你好;只要想办法让员工把公司当成家,员工就会把心放在顾客身上。”

 

“餐饮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来就餐的顾客是人,管理的员工是人,所以一定要贯彻以人为本。我始终认为,只有当员工对企业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才会真正快乐地工作,用心去做事,然后再透过他们去传递海底捞的价值理念。试想你可以和亲朋好友一起工作,自然就很开心,这种快乐的情绪对身边的人都是很具感染力的……(海底捞)这里就是一个大家庭,员工与员工之间就是兄弟姊妹的关系,很简单”。

 

在他看来,作为企业的老板,就是一家之长,必须优先关心、爱护自己的员工,为自己的员工创造合适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平台。企业如果给了员工家的感觉,那么这个企业的发展是不可限量的。海底捞用这种人文关怀的管理方式传递给员工一个信息:这是一家值得让你依靠和付出的公司。

 



这些年,提出“企业就是家”的企业不在少数,但最终收服人心的是那些真心想把这个理念执行下去的企业,海底捞做到了。“江湖上”流转着太多海底捞员工的“幸福时刻”:

 

  • 海底捞针对员工的具体情况,制订了一系列的员工福利政策。光是解决员工的住宿问题,海底捞每年每个店就要花掉近50万人民币。员工宿舍都安排在正规住宅小区,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有专人负责保洁以及洗衣服,宿舍甚至配备了上网电脑、空调、电视等家用电器。员工宿舍离工作地点步行不会超过20分钟等等。


  •  对员工及其家庭成员的福利待遇、住宿条件、医疗救治、婚丧嫁娶、子女教育,以及日常生活出现的紧急情况和突发事件等各种实际困难,海底捞都会及时提供各种帮助和服务,彻底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给员工安全感。

     

  • 海底捞员工薪水比同行业高出10%。海底捞有近万名员工,但是其流动率一直保持在10%左右,而中国餐饮业的平均流动率为28.6%。


  • 海底捞一线员工有先斩后奏的打折和免单权,而在其它餐馆,这是经理才有的权力。


 成功的创业者是“传教士”

张勇所相信的是,善意会换来善意,尊敬和信任换来“士为知己者死”,大多数人是有道德自律性的,而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方法同样适用于企业与员工、老板与雇员之间,只要辅以少许的监管即可。作为老板,他主动选择了信任员工、释放善意,承担企业被伤害的风险。幸运的是,他赌赢了。

 

在执掌过华润、中粮,2011年从牛根生手中接管蒙牛的商界老将宁高宁看来,张勇的这种待人之道相当不简单:

 

“海底捞在它的员工中建立了这样一种让人人痴迷的‘宗教’,这样一个新的信仰和信任的关系就形成了,你把每个人当作好人,每个人就真变成了好人,每个人都希望世界变得更美好,世界就真的更美好了。

 

海底捞做了这样一个不是没有风险的尝试,但却很成功。我不认识海底捞的老板,我想他定是一位心中有大爱的人,因为我觉得只有有大爱的人,才会有智慧对组织做这样的改造。”

 

2000年,全球最大的风险投资公司凯鹏华盈(KPCB)的合伙人兰迪•科米萨在其出版的《僧侣与谜语:一位硅谷企业家的创业智慧》一书中,首次向外界介绍了一个观念:成功的创业者是“传教士”,而非“雇佣兵”。

 

你会发现那些能做大事的领袖都是具有传教士能力的,他们有很强的价值观输出能力,传教士有一种非常强的愿景和感召力,告诉你这就是未来的必然,比如马云、贝索斯。不同的是,马云、贝索斯输出的是电商的宏大前景,而张勇传播的是以大爱拯救企业与员工的关系的处世理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