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婷对话吴晓波:我在企业界没什么朋友 | 我有嘉宾
付费阅读

首页 · 2018-11-14

点击视频,观看「我有嘉宾」吴婷对话吴晓波


在他随行中国经济发展的20多年里,他用从微观走向中观,从关注企业家命运到关注制度跌荡;从微观走向宏观,从探讨企业兴衰背后的人治,到商业发展历程的法制建设的写作方式,为我们展现了中国经济和企业的发展图谱。


他就是著名财经作家、“巴九灵”新媒体创始人吴晓波。


关于吴晓波,人们大多数知道的是,他是成功转型的媒体人,他在千岛湖买了一座岛屿,他坚持每年出版一本书……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对于转型做了哪些思考和挣扎,他为什么买岛,他怎样看待写作和生意。


在最新一期的「我有嘉宾」节目中,「我有嘉宾」出品人、嘉宾大学创办人吴婷对话吴晓波,探究以上问题的答案,吴晓波非常坦诚地讲述了自己作为媒体人转型的心路历程,讲述了对“商人还是文人”争议的思考,也聊了自己当下的焦虑和对未来的规划。


“吴晓波频道”将此次对话描述为“一场来自两位媒体转型者的灵魂探讨”。


“媒体人转型”是新媒体时代始终保持热度的话题,崔永元、郎永淳、张泉灵等人离开央视,转型做了大学教授或者投资人;马东离开电视台,在综艺圈玩得风生水起;罗振宇用脱口秀掀起了知识付费大潮,让人忘记了他此前是央视制片人;「我有嘉宾」出品人、嘉宾大学创办人吴婷也是媒体人转型的代表,从“做内容”到“建事业”,吴婷认为这是顺势而为和“让自己燃烧”的选择。


媒体人转型要经历哪些思考?吴晓波很长时间都在思考自己的定位——究竟是文人还是商人?今天,吴晓波在声望和财富方面已经有所成就,他又是如何解决财富之财和才华之才的冲突的?


在节目中,吴晓波的夫人邵冰冰接受采访,为我们呈现了一个真实的、日益焦虑的吴晓波。


(以下文字根据节目访谈整理)



1

没有机会触达我的观察对象和读者对我来说是个死亡的过程

◈ 吴  婷你觉得你的转型是主动还是被动的?

 

◈ 吴 晓 波被动。哪知道会有今天?也不知道明天。

 

◈ 吴  婷你觉得这是时代的一个被动性导致的吗?

 

◈ 吴 晓 波对,我们肯定都是被时代裹挟到这个舞台上的,但是之所以到这个舞台,是因为它肯定比原来的舞台要先进,这个舞台有新的可能性。

 

◈ 吴  婷直接用“先进”表述了是吧?

 

◈ 吴 晓 波因为你知道我是做非虚构写作的,当媒体真的衰落了以后,对我最大的问题其实是,我没有机会触达我的观察对象和我的读者,这对我来说是个死亡的过程。

 

◈ 吴  婷你可以去一个强势的媒体做一个写作者。

 

◈ 吴 晓 波媒体已经不存在了,还怎么强势得起来?我们原来所谓的“媒体人”都是建立在一个媒体平台上。比如我是新华社记者,人家首先尊重的不是吴晓波,而是新华社记者。慢慢地,吴晓波变得重要起来而已。

 

◈ 吴  婷你刚才说媒体已经不存在了,是什么意思?

 

◈ 吴 晓 波就是传统媒体的影响力已经不存在了。

 

◈ 吴  婷怎么会没有呢?

 

◈ 吴 晓 波我给《经济观察报》写了十年以上的专栏,我给FT中文网写了快十年,在十多年前,它们肯定是中国最优秀的财经媒体,一个是纸质的,一个是新闻门户类的。十多年前我每写一篇文章,都能收到一些读者来信,但后来变成写几篇文章才收到一封读者来信。那就说明影响力问题了,这个平台已经崩溃了。


2

从事一个事业就跟滚雪球一样,一条好的雪道必须足够长,雪足够多

◈ 吴  婷:你说你的转型是被德鲁克坑了,因为德鲁克说要做一个介入的旁观者。

 

◈ 吴 晓 波我觉得我在做记者做财经作家的时候,其实并没有介入。吴晓波频道所形成的很多势能,没办法再往下跑了,它的势能要被异化出来,所以我们定了一个名字叫企投家。


如果有300个人愿意成为企投家,那你应该怎么来培训他们?这拨人48%是70后,92%是董事长总裁,80%多都是传统制造业、服务业,那就是我们当年定义的人,就是我们要去服务的这一群人。

 

◈ 吴  婷匠人这个事儿你是怎么会想到去做的?好像跟你前面做的事情不是一拨人,感觉做起来也会很辛苦。

 

◈ 吴 晓 波去年以来我们就拍了很多这样的人,还花了挺多钱。拍视频我们也不会拍,但每个礼拜都要出一个百匠大集什么的,后来我们觉得这不是个办法,你永远在做碎片化的传播。


所以从今年开始我们做了新匠人加速计划,这个模型定完以后就简单了。我们就去召唤这些人,把他们放到养成营里面去,在上游、下游做对接。现在我们需要的是用互联网的工具,是一些共享经济的模式,把这些匠人好的业务模式规模化。

 

◈ 吴  婷所以“吴晓波频道”它的身份到底是什么

 

◈ 吴 晓 波:我们公司主要有三个业务,一个就是新媒体业务,这是我自己在负责的业务。我们还有两翼,一翼叫新匠人学院,一翼叫企投家学院。在未来三年内,应该不会再有第四个业务单元。

 

◈ 吴  婷那你要怎么定义这个公司?我觉得它跟“吴晓波”这个人一样身份不明确,至少在我的眼中是这样。

 

◈ 吴 晓 波我们对自己还是挺清楚的。2017年的时候,我有一次重新读巴菲特的自传叫《滚雪球》。在我第三次读这本书,才把那个书名读懂了。

 

◈ 吴  婷复利,是这个意思吗?

 

◈ 吴 晓 波不是,他的意思是说你从事一个事业,就跟滚雪球一样,你需要找一条雪道,一条好的雪道要有两个特点,第一是足够长,第二是雪足够多。自媒体是一个特别短、雪特别厚的赛道。雪道短是它的宿命,但是它又形成了很大的雪的势能。那怎么办呢?必须要找一个足够长的雪道。 


3

如果我没有转型可能会写出更勇敢的书

◈ 吴  婷你去年那一篇文章刷爆朋友圈,《吴晓波:你是一个文人,还是商人?》,自检自省的一篇文章,你现在回过头看这篇文章,还是认同这个观点的,对吗?


◈ 吴 晓 波还是有这个困惑的。我最终用了张元济那个场景来做结束。他是翰林出身,同时他也创办了一家民国时期最有商业价值的出版社,他到90多岁时也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看到他没有回答就释然了,原来这事儿是没法回答的。


◈ 吴  婷《周易》里有句话叫“印财相克”,你认同这句话吗?就是你的才华之才和财富之财,在某种意义上是冲突的,你的思维方式是不一样的。


◈ 吴 晓 波:以前有一个老师跟我讲过一句话,他说,你发现没有,那些哲学家、作家都是特别木讷的人,他们不太会讲话。我问他,为什么呢?老师说正是因为他们很木讷,所以他们把更多的精力和能力异化成了思想。


我原来很不会讲话,老师就警告我,他说你以后不能变得越来越会说话,否则你的文字会越来越烂。


◈ 吴  婷如果你没转型,今天会怎么样?


◈ 吴 晓 波:我肯定会成为一个知识付费的作者,但我可能会写出更好的书或者说更勇敢的书来。


4

我30岁就知道迟早会被干掉不如趁早买个岛当农民

◈ 吴  婷如果有一天你的公司倒下了,你觉得会是因为什么?


◈ 吴 晓 波:是因为它不太被需要了。当一个公司不再被需要的时候,它就该离开了。人也一样,人不被需要就要离开。


一个20多岁的人,写的文字就跟20岁的肌肉一样,特别紧致,你可以看到它的纹路。然后渐渐地,你会看到他的文字变得越来越拖沓,跟人的肌肉一样,在不断地松懈,这是很难避免的。


◈ 吴  婷:你会焦虑于此吗?


◈ 吴 晓 波:我30多岁的时候就知道这是个宿命。所以我当年为什么在千岛湖买一个岛?真实原因就是我认为我迟早会被干掉,趁早买个岛当农民。



您可能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