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营收翻六倍,睿创微纳仍有危机感
付费阅读

案例报道 · 2019-04-11


这是「我有嘉宾」发布的第906篇文章

3876字 | 阅读9分钟


上市能够为企业提供诸如募集资金、融资渠道、品牌提升等等好处,但也会让公司暴露在公众的视野中,接受来自监管层、媒体、投资者的审视,尤其是那些低调的细分市场企业,如果不是一则招股说明书,恐怕认识它的人屈指可数。

 

睿创微纳就是这样一家企业,作为母公司,它的名声甚至还没有子公司艾睿光电有影响力。因为申请在科创板上市,睿创微纳得到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也使得红外热成像领域,除了高德红外和大立科技,又多了一个可以横向对比的竞争企业。

 

红外热成像行业的准入门槛高,国内自主掌握该技术的公司,两只手便足以数得过来,但红外热成像的市场需求却不小,除了重要的军事用途外,驱动该市场的增长因素还包括监控、个人视觉系统(PVS)和安防等市场的成熟。虽然国内企业能实现从红外探测器到红外整机产品的全产业链生产,但与全球红外热成像的领军企业FLIR等相比,仍有不小的技术差距,也使得红外热成像行业被纳入到国家重大专项“核高基”。

 

成立于2009年,崛起于2016年的睿创微纳,随后只用三年的时间,便实现了营收六倍增长,股东权益连翻四倍,市值超过10亿元。在技术要求极高的红外热成像行业,能获得如此迅速的发展,睿创微纳不仅没有沾沾自喜,反而是感觉到了危机的存在,继而寻求科创板上市建立新的护城河。



这几年我们头顶上的监控探头越来越多,以前一个杆子上站着一个半死不活的,现在一个杆子上立着四、五个贼眉鼠眼的,而且镜头里还闪着红光,就算是夜晚也能把你照得一清二楚。对于心思纯正的人,看到这些探头探脑的家伙,甚至有闲心研究下它的监视范围,对于动机不纯的人,这些监控器就像针扎一样,会让他们浑身难受。

 

得益于国家对安防问题的重视,科研技术投入推动国产化进程,软硬件成本大幅降低,更间接刺激了安防监控市场的蓬勃发展,良性循环之下,中国的安防设备更新换代速度,明显高于国外市场。此次科创板上市申请受理企业中,睿创微纳便专注于非制冷红外热成像市场,产品应用于军事领域的夜视仪和无人机,在民事上应用在夜间监控器和高温监测器,在掌握核心技术和市场需求旺盛的双重加持下,睿创微纳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


隐忍七年始有收获


能成为最早一批申报科创板的企业,自身的基础必然要过硬,尤其是科技创新实力,睿创微纳的一个加分项,便是在2017年获批承担“核高基”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研发任务。“核高基”这个词汇比较陌生,它是对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产品的简称,起源于2006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是与载人航天、探月工程并列的16个重大科技专项之一,国家对“核高基”的专项投入高达千亿元。

 

同样从事红外热成像行业的大立科技,早在2014年便独立承担“核高基”项目,在2017年已经有项目进入验收阶段。作为后来者的睿创微纳,把“核高基”项看做是企业一张重要的名片:“我们承担‘核高基’研发任务,一方面是对公司现有技术和产品、研发水平的肯定;另一方面,对提升公司研发能力,增强公司核心竞争力具有积极影响。”


睿创微纳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领域

 

睿创微纳对「我有嘉宾」介绍,不同于行业内很多企业引进国外技术进行产品加工,睿创微纳选择了更为困难的自主研发。“从2009年公司设立到2013年,这七年时间是睿创微纳重要的核心技术培育期,在此期间内,技术团队先后突破了非制冷红外焦平面读出电路架构、高性能氧化钒薄膜材料、MEMS传感器工艺和真空封装这四个环节的关键难题,为实现非制冷红外焦平面芯片和探测器的产品化打下了技术基础。作为科技型企业,公司研发人员有221人,占公司员工总数的37.39%,其中既包括多年从事红外技术开发的专家教授,又包括在国内外芯片产业从事开发工作多年的产业界专家。”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睿创微纳的核心骨干:马宏和王宏臣。马宏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从2010起任睿创微纳总经理,是睿创微纳技术研究与市场开拓的领头羊。王宏臣同样出自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是睿创微纳的创始元老与技术骨干,主导了睿创微纳的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太赫兹实时成像焦平面探测器、宽波段红外成像传感器等多项研发,使其产品在安防监控、汽车辅助驾驶、工业测温等市场获得了广泛应用。

 

正是马宏和与王宏臣华中科技大学校友的身份,让睿创微纳被打上了“华科系”的标签,巧合的是,睿创微纳的第一大客户海康威视科技,其公司初创团队,更是一个典型的“华科男”组合。自2016年与海康威视科技建立业务合作后,睿创微纳的营收增速惊人,从6千余万元跃升到2018年的3.8亿元,三年时间增长了六倍,同时期高德红外的营收从8.1亿元增长到10.8亿元,大立科技的营收从3.4亿元增长到4.2亿元,增速均远远低于睿创微纳。


“华科系”校友的橄榄枝

过去的十年中,非制冷红外热成像市场的主要推动力源于国防应用,随后商业应用逐渐兴起,并逐渐开始应用于民用领域,驱动该市场的增长因素主要为民用市场。随着晶圆级光学元件、晶圆级封装和硅透镜等新制造工艺的引入,非制冷红外热成像制造成本还在逐年下降,市场空间进一步延伸向汽车辅助驾驶、户外运动、消费电子、医疗检测设备以及物联网等诸多领。

 

睿创微纳恰恰抓住了这样的市场机遇,通过大力开拓民用市场,睿创微纳的民用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超过 70%,但远高于同行业公司的营收增长速度,让睿创微纳也引来了不少的质疑之声。越是细分的行业,越看重出身、资历,高德红外成名于2003年“非典”时期,其红外摄像机百米外就能发现体温异常者,竖立了公司的品牌与口碑;大立科技前身是成立于1984年的浙江省测试技术研究所,是国内红外行业中首家上市公司。相比之下,睿创微纳除了掌握核心技术与高管知名院校出身外,便再没有什么名头可谈了。


睿创微纳红外成像产品的典型成像效果图

 

“华科系”的校友身份,是否帮助了企业的市场开拓?睿创微纳并没有正面回应「我有嘉宾」的询问,但也肯定了海康威视对于公司的重大意义:“2014年至2016年,是公司将核心技术转化为各类产品的重要时期,在此期间,依托培育期内形成的核心技术,公司开发出了第一代非制冷红外MEMS芯片和探测器产品,像元尺寸包括25和20微米。依托业内领先的技术和产品,公司与海康威视科技在2016年建立了良好的业务关系。”

 

睿创微纳用五年时间对核心技术进行培育,两年时间将核心技术转化为各类产品,对于有较高技术壁垒和资质壁垒的非制冷红外热成像行业,这样的产业化速度让其有足够的底气参与市场竞争。一位半导体行业分析师对「我有嘉宾」表示,睿创微纳的主要优势来源于有自主的探测器和芯片等,已经形成了非制冷红外产品的一条龙服务,这样的国产替代优势十分明显,但与国际领先企业FLIR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如对方的产品覆盖领域十分广泛,而且在产品小型化、便携化方面是国内企业需要追赶的。

 

企业战略的明确也让睿创微纳业务更加聚焦,像高德红外、大立科技除了非制冷红外热成像产品,还有制冷型红外热像仪产品,高德红外甚至通过并购将产业链延伸向武器系统领域。睿创微纳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专注于非制冷红外热成像,公司技术研发布局重心更偏前端的核心器件探测器、机芯等,完成了自核心器件至高端武器系统的产业布局,公司前五大客户涵盖军工和民用市场,营业收入占比为 67.39%,其中,来自于第一大客户海康威视科技的收入占比为 22.07%。


“科创”危机需要资本支持


随着睿创微纳对核心客户的依赖以及企业规模的扩大,公司的毛利率也在2018年出现了下降趋势,由于红外热成像技术和产品的成熟,行业新进入者日渐增多,面对大客户的强议价能力,睿创微纳在订单量增长的同时进一步让利,以便获得客户更多的支持,这压缩了公司的利润空间。


危机还不止如此,睿创微纳在其招股书中列出的竞争对手并不全面,像中科院上海技物所、211所、中国电科11所,这些课研院所在红外热成像研发技术上各具优势,并且背景与历史深厚,只不过在市场化方面,尚未形成有效的实体落地,让睿创微纳走在了前列。

 

从行业的超越者变为了被追赶者,睿创微纳也很清楚自己需求,表示公司发展迅速,但由于受到资金瓶颈的限制,公司软硬件的提供能力低于需求增长速度。为了保持公司的技术优势,在此次科创板IPO中,睿创微纳募投资金主要用于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试图进一步提高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能力,在技术创新能力上挖深护城河。东北证券研究总监付立春对「我有嘉宾」表示:“一家号称科技创新的企业,科研力量就是其核心竞争力,对这种企业来说,随着科研力量带动的营收逐渐增长,进而稀释研发占比,才是正确的路径。

 

不光技术实力需要提升,睿创微纳的市场开发能力也急需补血,由于主营业务聚焦,客户集中度较高,公司也面临着新客户开拓的压力。除此以外,睿创微纳近两年增资扩股情况频繁,多家机构在2018年急切参股使公司股权相对分散,这些在主板市场IPO过程中,都是减分项,睿创微纳对此恐怕还需要做出更详细与有说服力的信息披露。

 

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义相认为,科创板的规则制度不会像主板靠齐,而是会有自身的一套逻辑:“像客户集中度高,市值不匹配等问题被质疑,监管层也会看到,并就此向企业提出问询,再由企业给出合理的解释,这是注册制的精髓。科创板的考核标准除了硬性的制度,还对信息披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拟上市企业而言,信息披露真实、有效、完整更为重要。

 

目前睿创微纳在科创板IPO进程,已经从受理阶段进入到了问询阶段,是最早一批进入问询阶段的三家公司之一。根据科创板股票发行上市审核系统展示的项目动态,在受理和问询后将分别是审核通过、提交注册、注册结果、已发行,或者审核未通过、中止、终止等,其中发行人及中介结构回复审核问询的时间,总计不超过3个月,是几项流程中耗费时间最多、最为关键的环节。



 文/郭冀川 



您可能感兴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