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的拓荒战事 | 嘉宾案例
付费阅读

案例报道 · 2019-01-11

导读:


回顾2010年的一场峰会上, BAT三巨头对云的态度颇有意味。李彦宏认为云计算只是新瓶装旧酒,没有新意;马化腾虽然认识到云计算将变成水和电一样的基础设施,但认为实现还要上百年;只有马云认为,云计算是未来,必须做。如今回望这场对话,几乎决定了中国云计算的格局。


2018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超过1000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增加近一倍,同时未来物联网、自动驾驶等新兴行业的兴起将推动该行业进入爆发性增长阶段。彼时腾讯、小米等企业纷纷加入,百度、京东、华为紧随其后。而抓准了先机的阿里云,如今成为了全球前四大云中唯一的中国云。


为此,最新一期的嘉宾大学公开课中,嘉宾大学创办人、「我有嘉宾」出品人吴婷带领学员走进阿里云,希望大家能够了解行业热议的云计算,了解阿里的数字经济及核心价值的同时,探索高新技术为企业带来的新契机。



以下为嘉宾大学公开课 · 走进阿里云的访学精华,由「嘉宾大学」编辑整理。(内容略有删减)


去过北京阿里中心的访客,如果有机会到二楼的展厅回顾曾经马云创建阿里的光辉历史,会发现有两处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记录,一是有面落地的照片墙,源于2003年一群阿里人在工作间隙练习倒立,希望能“换个角度看世界”的故事。二是在展厅的C位,一行“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标语,诠释着阿里的商业轨道。在阿里成立的19年间,每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而这些独特性的背后,是无数的较劲、信念、生生死死......


2007年,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高调上市,股票遭到了“哄抢”。但很多人不知道彼时的阿里也面临一个巨大的危机,公司的“脑力”(计算力)快不够用了。曾有公开资料说, 2008年,淘宝和支付宝的IT架构中使用的是 IBM 小型机、Oracle 商业数据库以及 EMC 集中式存储,由于阿里用户不断增加,数据也越来越多,服务器的处理器使用率经常会飙升到 98%,几乎到了爆棚点。


并且,在那段时期,国内的科技行业还处于“三无”状态,无自己的芯片、无自己的操作系统、无自己的计算力系统。无论在美国、欧洲还是中国的大中小科技企业,都需要花大价钱购买一套服务器为公司的业务和战略提供信息支撑,这是一项刚性支出。马云在内的几个高层曾算过,按照几千万的商业数据库软件价格,外加维护费用,足以让阿里破产。


两方面的悬梁之剑在头上,阿里也没有更好的选择,只能自己研发出一套既便宜又好用的新技术架构来换掉旧引擎。


阿里云被首次提出。


牵头的是当时的首席架构师王坚。他是个理想主义者,在没人才、没经验的情况下,整天在公司内畅谈阿里云美好的未来。马云虽然不懂技术,但深受鼓舞,后来也经常与阿里云部门的工程师们探讨问题。但实际情况,王坚终于在前两年承认,“阿里云的创业史是用阿里的命换来的。”


2009年,很多阿里人都没有想到,这是个疯狂的计划,就像在今天,谁也想不到阿里云会对新经济带来如此巨大的影响。虽然后来者你追我赶,但过去几年,阿里云连续13个季度保持接近100%增长,公司估值也从两年前的390亿美金抬升到如今的670亿美金。如果将阿里云单列出来,有望成为继阿里巴巴、腾讯、蚂蚁金服(1500亿美金)、字节跳动(750亿美金)之后的中国第五大互联网公司。 



钳制对手

窗口已开,格局却未定。


2012年,阿里云对外售卖云服务,将客户锁定在淘宝、阿里B2B等内部电商卖家、移动应用开发者和中小企业、网页游戏开发商为代表的需要相关增值服务的企业。2014年,阿里云又开始启动"云合计划"。拟招募1万家云服务商,为企业、政府等用户提供一站式云服务。


2015年,全球企业非云IT的投入首次出现了负增长。根据国际数据公司(IDC)对全球每季度云IT基础设施跟踪调查数据显示,2015年,企业在本地IT基础设施上的投入下降了1.6%;在云相关的IT基础设施上的花费约为326亿美元,比2014年多出24%。2016年上半年,云设施增长15%达到371亿美元。与之对应的,EMC、惠普、IBM的传统IT营收下滑5%-15%,全球1000亿美元的IT市场,公有云已经占据了15%,这个数字还在迅速上升。


与此同时,美国中央情报局成为亚马逊AWS的客户,这让业界看到,云计算不再只服务于小企业,它已经成为大公司的选择。


巨大的风口袭来,大型科技公司们调兵遣将开始追赶。


新浪、网易、京东、360、乐视、美团等从自身业务需求开始,以个人云业务为突破口。但看似模式更简单,更符合企业基因,却存在一个巨大的弊端:C端多年养成的免费模式,很难盈利。


而百度在2009年时也规划过云计算,但因李彦宏的“框计算”概念太超前,最后以失败告终。而这一次,李彦宏选择发挥“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三位一体的战略,但百度在时间上错过太多,短时间内无法超越阿里。


与阿里云有直接竞争关系的还有亚马逊AWS、微软、IBM。虽然三家瓜分了全球超过60%的市场份额,但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却吃了闭门羹。核心因素在于中国政府的监管政策要求所有中国的数据必须留在中国,所有技术服务,都要由中国公司提供。这意味着,外资云想进入中国,必须寻求本土合作伙伴来承接,无法自行提供服务。


几者势力相较之,只有腾讯云和华为是阿里云的对手。


虽然腾讯云起步较阿里云晚,但从熟悉的社交和垂直领域的游戏云、视频云、媒体融合云、金融云、政务云入手,势头凶猛。而华为及代表电信运营商的中国电信,因拥有丰富的带宽资源、客户基础和运维经验,可以布局更加高端、适合大型企业的技术和服务。


面对各类的竞争对手,阿里云开始采用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降低企业云成本的市场策略迅速占据市场。这也导致其他家的云服务不得不赶超,其中亚马逊曾连续降价50多次。


               


同时,阿里云也开始向国际市场扩张,逐步在欧洲、中东、日本和澳大利亚数据中心开服。


其海外扩张模式是“因地制宜”。一是继续实施降价政策抢占市场,二是以本地化技术和市场服务团队为基础,建立各个区域市场的生态系统。例如阿里云在欧洲市场与沃达丰是合作伙伴关系,就以此借助其在当地企业级市场的服务经验,推广阿里云的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类似的,阿里云与新加坡电信、PCCW、英特尔等公司携手拓展各个区域市场。


对于阿里云建立全球平台的野心,可以从在马来西亚,泰国、印尼布局业务发现。逻辑上讲,今天的创业者应该一开始就想到全球化这件事情。因为数字化就等于全球化,我们今天完全可以用中国的数字化技术,在所有的一带一路国家构建新的商业模式。



占领制高点

所有的云技术公司都明白,要占领市场,必须用技术说话,更要为满足未来需求提前做好技术和平台准备。


2017年以来,几乎所有云技术公司都在谈论“云计算2.0”的概念。目前全球有近30亿部智能手机,到2020年全球联网设备将逼近300亿台,万千链接产生的海量数据将商业环境的变化速度和幅度都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竞争力不再是把业务流程从自家机房搬到云上,而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优化生产,向数字化企业转型。


换句话说,云计算市场划分为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SaaS(软件即服务),大部分云平台公司拥挤在IaaS层,同质化严重。而不论是从差异化竞争还是技术迭代角度,行业下一段竞争是在PaaS层。


阿里云和腾讯云,开始将目光转向政府和大型企业;华为、IBM遭受威胁开始跟进云服务,和原有硬件业务短兵相见;电信运营商也开始向传统企业市场渗透,不再固步自封;华为云就意图将自己的IaaS和PaaS层与微软的SaaS层结合。


与其他四大巨头类似,阿里云开始大量招聘人工智能领域的人才,启动公有云的人工智能战略。


一方面,2016年4月,阿里云发布了针对大中型企业、政府的专有云Apsara Stack平台。是针对企业市场进行了二次优化,满足了政企市场的安全合规和可靠性要求。海关总署、浙江政务服务网、网商银行、贵州交警等成为了阿里云的第一批客户。另一方面,阿里云依靠中小企业在公有云市场奠定了量级之后,继续拓展垂直业务线。 


目前,阿里云在安防、金融、医疗、交通、制造、家居、物流方面都有应用场景。医疗是投资领域最多的赛道;ET大脑已经应用于10万多家企业,一共覆盖20多个行业。每一个企业利用它的行业数据积累,一旦摸清楚怎么运用人工智能改变商业模式,都会跑得非常快。


那阿里云在其中如何发挥作用?


2016年,也就是阿里云接棒人工智能的第一年,协鑫光伏听说阿里云做的事情后异常主动。因为协鑫光伏一直觉得大数据有用,也始终留存数据信息,但它到底在哪能发挥作用并不清楚。于是在与阿里云团队商量后,决定用大数据和云计算、AI来提升良品率。


但这件事并不容易。光伏切片生产需要十分精密的工艺流程,生产车间的湿度、温度,砂浆上下部温度,导轮上下部温度等上千个参数都影响着生产结果。一根仅0.1mm粗细的钢线不断摩擦硅锭,最终切出一片只有0.2mm厚的硅片。如此复杂的生产环境下,很难100%保障产品质量。


阿里云工程师团队第一步是将车间所有端口的数据标准化上云,随后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对所有关联的1800多个参数进行深度学习计算,精准分析出与良品率最相关的60个关键参数,并搭建参数曲线,在生产过程中实时监测和控制变量。


对于一帮不懂光伏切片技术的互联网团队,厂里的传统制造业专家是抱有怀疑的。直到6月份,协鑫光伏位于太仓的工厂停工后复开,但同样的生产工艺、材料、设备和技术,生产出来的硅片良品率迟迟无法达标。收到支援请求的阿里云的团队,利用初步搭建成功的大数据平台,套用太仓厂的数据,硅片良品率提升了六到七个百分点,达到了公司标准。


同时,在原有高良品率的基础上,又提升了1%,这对于年产值达上百亿的协鑫光伏来说,相当于节省了上亿成本。


2016年的云栖大会,阿里巴巴、富士康、华三通信、摄像头企业海康威视等13家企业联合在杭州试点“城市大脑”项目,目标是打破各政府部门间的藩篱,将城市数据汇集到一个云平台上,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数据进行实时处理。


其中,阿里云是通过数据维度切入这个领域,利用海量、实时的数据倒逼计算能力和算法的优化改进,从而释放数据智能带来的潜力,和避免过往智慧城市建设里大肆采购硬件的高昂成本。


根据阿里云官方提供的数字,到2017年10月,这颗“大脑”已连上杭州128个路口红绿灯,通过实时分析摄像头摄录画面,每15分钟调节一次红绿灯时长,缓解交通拥堵。在萧山区,该系统还接入了救护车调度系统,每当救护车出动时,系统可根据救护车的路线,自动调节沿途红绿灯时间,确保一路绿灯。


不难发现,向左是ET大脑,向右是AI解决方案,底层是云计算,使阿里云占领行业制高点。同时,在这场还没有结束的“云上之战”中,阿里云几乎不再强调其在AI技术上的突破,而是更关注在商业场景的运用。


 “未来阿里云业务会成为阿里巴巴的主业务,而阿里云的目标是要变成一个数字经济。”阿里巴巴高管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表达这样一个观点。


在过去的三年里,阿里其实做了几项原来没做得事情,一个向线下辐射,所谓新零售的概念;二是在技术方面开始全球化的研发体系,也就是达摩院全球研发体系;三是向农村下沉,做村淘。四是向全球扩展。所以从已发生的四个方向来说,阿里云是做一个生态体系,不仅是要养大阿里内部的业态,更要帮助外边转型中的数字化公司快速成长。


                                                                          嘉宾派走进阿里云


不是所有的访学都叫嘉宾派。标杆企业深度访学课程嘉宾派提供的是商学院“理论框架”之后的“实战研习”,是“知识“之后的“见识”。


嘉宾派存在的最终目的,是打造产业共同体平台,为企业赋能、为社会增智。在第四季提前批录取中,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蔚来汽车董事长李斌、国轩高科董事长李缜、科大讯飞执行总裁胡郁等人已经顺利通过,成为嘉宾派第四季学员。加入嘉宾派,与他们一起研习标杆,介入案例,在三段学习中行价值之旅,获破界之识,得莫逆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