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共同体时代,投资人眼中的机会在哪里?| POWER2018·《企业个体与产业共同体的创新》
付费阅读

首页 · 2018-10-25

10月18日,嘉宾大学、「我有嘉宾」,联合改革开放破局地——深圳,主办的“改革 跨界 共生 POWER 2018新时代新经济嘉宾峰会”在深圳南山召开。


华盖资本创始合伙人许小林、国中创投首席合伙人施安平、天图投资管理合伙人冯卫东、创新谷创始人朱波、同创伟业管理合伙人唐忠诚、德同资本合伙人陈超出席峰会,并参与了题为《企业个体与产业共同体的创新》的圆桌对话。


六位嘉宾首先解读了目前的经济形势,对创新的重视体现了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一些困境,而产业共同体或许是帮助大家共赢的方式之一。


在未来10年,多位投资人表示,大消费、医疗、新能源、人工智能等行业或许存在大量的创新机会。


以下为“企业个体与产业共同体的创新”论坛的实录内容,由「我有嘉宾」编辑整理:

                                                             企业个体与产业共同体的创新》论坛现场  


为何要迫切创新?  


许小林:谢谢吴婷的邀请。昨天我跟吴婷说,产业共同体的新概念提得太新了,我们都要花一点时间去消化,但是换个角度讲,我认真学习了她上午的讲话,她的很多观点在现实中确实在发生。深圳可能就是一个产业共同体,小米、腾讯可能现在都是在做一些产业共同体的事。我们台上的五位嘉宾过去也投了很多企业,可能这些企业在个体上面做了很多创新,但是真正融入到共享经济时代,今天要探讨的就不光是企业的创新,可能也需要一些产业共同体的创新,我们试图从这个角度考虑这个问题。


昨天晚上我跟几位在群里聊的时候,我就很想问大家,在这样的大变革形势下,大家对这个形势究竟怎么看?作为在一线的投资人,在这个时代里,大家为什么觉得个体的创新、产业共同体的创新会变得非常迫切?

                                                                         华盖资本创始合伙人  许小林  


施安平: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回首这40年,我们每个人都有很深的感受,中国经济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但是为什么以资产市场为标志的,中国经济目前面临很多挑战?我自己的感受是,4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确实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由于以要素和投资为主的发展模式积攒下来的一些弊病,在这个时候爆发了。


从今年的经济形势来看,其实导火索是两个:一是金融去杠杆,一是中美贸易战。表面上看,这是两个点,实际上是中国经济多年形成的,我们一直没有彻底解决好的问题。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一直说中国经济要结构性调整,仅仅靠投资或者是靠要素市场,我觉得已经不起作用了。


无论是从历史上的四万亿还是几次的投资总额加大这几个大动作来看,我们的经济要彻底走出这个怪圈,唯一的出路可能就是创新。只有通过创新,才能彻底改变我们过去依赖要素发展的经济模式

 

冯卫东:现在的经济形势,不管是资本市场还是实业都感受到了压力。资本市场的冬天也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很多的因素,从我们微观经济的角度来说,很大程度上还是由于创新精神、创新机制的匮乏,导致了很多资源的浪费,尤其是同质化竞争。


如果从大的方向来看,我们确实有很多创新,但是微观来看,我们一拥而上的现象是非常明显的,不管从当初的千团大战还是O2O,最后都有惨烈的“阵亡”。去年的共享经济,不管是共享自行车还是共享货架,可以看得到同质化竞争带来的资本浪费,产能过剩也是指这个。


天图自己对创新的理解可以是高大上的也可以是很简单的,我们投资的依据就是要差异化,我们做品牌的核心就是要代表一个差异化的东西,自觉去顺应差异化竞争的要求,走专业化道路。创新不外乎就是做不一样的事情,或者用不一样的方式做事情。


也有宏观的东西。为什么大家愿意去抄袭、模仿、跟风?可能有很多深层的机制,比如说对于原创的保护不力。我们投资的很多品牌都面临山寨之苦,前段时间我们投了包支付、周黑鸭,山寨品牌很嚣张,打假很困难。


现在开始,商业模式创新也有专利保护了,不知道能不能制止一哄而上的现象,可能还挺难的,因为它包含的细节太多,真正能保护的还是不多,更多的是变成一种宣传。


长效机制对创新的保护,还有就是稳定的预期,尤其是在应用层面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更长远的创新需要对未来有更稳定的预期。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有很多产业政策也是多变的,大家必然会倾向于短期化,因为创新是需要长时间投入的。

 

许小林:为了避免到时候观众说我们讲得太宏观,我想问您一个微观的问题。大家知道天图投的周黑鸭是很成功的,今天你能否把它成功的秘诀跟我们分享一下,这么多做食品的企业,为什么它能跑出来?它究竟在哪些方面创新了?是在产品、品牌方面有差异化,还是在销售模式上有差异化?

 

冯卫东:创新都是有的,首先是产品层面有很多创新,比如说率先采用中央工厂。口味上有创新,商业模式也有创新,当时那么多鸭脖品牌都是做加盟模式,周黑鸭是直营模式。我们投资的都有这样的,包括奈雪的茶、江小白、百果园都有各种方面的创新,一方面是对新一代消费者需求的把握,另一方面就是要充分利用技术提供的新可能性。

 

许小林:早上我看吴婷的演讲里面提到,创新其实除了有技术手段以外,也涉及到人性方面,关注到人性的心理需求。江小白的创新是不是很好地抓住了人的消费心理和情感诉求?这也是它的创新成功之处?

 

冯卫东:是的,江小白首先抓住了年轻一代对白酒的看法,他们更看重社交和表达,他们可以把酒跟红牛、可乐混在一起喝。江小白的表达瓶,给年轻人的喝酒提供了情感的共鸣。基础也要好,为了做好单纯的高粱酒,团队做了很多产品层面的努力。大家可能更多看好营销上面的创新,出现了很多跟风者,但是跟风都不能获得同样的成功,首创者才会有足够的话题感。

 

许小林:问一下台上唯一的女士陈超总,冯总刚刚讲的这些观点你同意吗?你们对创新的观点是什么?对现在的形势怎么看?

 

陈超:我先说我个人的感受,因为前段时间去了一趟美国,当时中国的形势不管从资本还是实业,大家都提到了今年的寒意,我们就想去美国找春天。


我们去看了一下硅谷,也去了洛杉矶华人居住区,看到房价在这段时间是有下跌的。我们也对中国和美国的企业和创新企业做了一些比较,发现一些企业非常聚焦在一些赛道上面,会有非常多的所谓的风口,比如说今年的货架到社区电商,有非常多的同质化的一些标的和赛道。但是海外是会非常多不同的赛道,所以从这一点上,不管是技术创新还是品牌创新,我觉得都是非常大的趋势

                                                                              资本合伙人  陈超


许小林:因为你看中美的对比比较多,我有很多美国朋友回来说,中国的创新要么是抄袭要么是模式创新,没有任何的技术原创,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陈超:早年确实有很多模式是从美国复制过来的,但是我们也看到不同的点,我深刻地感受到中国的发展速度还是非常快的,包括移动支付、快递;包括中国人比美国人停留在手机上的时间长,在这上面产生的新的商业模式,其实中国会发展得更快。


从技术来讲,中国人在现在这个阶段的确还没有海外企业那么耐得住寂寞,会有急着变现的考虑在里面。


许小林:据说朱波总认为20岁是最有颠覆性创新的时候,我是从你公开演讲中看到的。可以讲讲吗?


朱波:因为创新分三种:一种是微创新,一种是持续创新,一种是颠覆式创新


微创新就是东西是一样的,稍微改改样子,做点功能上的修正;持续创新是属于大公司的,产品一代一代往下走;颠覆性创新的话,中国相对比较少,中国过往的几年当中基本上是微创新和持续性创新比较多一点。


我一直觉得20-30岁的年轻人没有过去,只有未来,他没有办法跟60年代的人比资源,没有办法去跟70年代的人比资本,也没有办法跟80年代的人比人脉,他只有未来。像谷歌、微软等美国大企业,创始人基本都是20岁到25岁之间出来创业的。这些人他敢想敢做,我们应该去支持他们。我认为中国20-25岁的年轻人不敢颠覆式创新的话,中国会缺少强大的创新力量,这就是我为什么支持年轻人的原因之一。

                                                                               新谷创始人  朱波  


许小林:你把创新解读得更深刻,徐小平讲过他最近拿到的数据,哈佛的人这几年得到的投资特别少,斯坦福的最多,因为哈佛毕业的学生都到500强公司发展,斯坦福很多学生没有毕业就创业了。


朱波:中国的土壤对年轻人的支持力度不够。我们虽然鼓励年轻人创业,但不是说人人都可以。中国有3000万大学生,真正能创业的可能就3000个。哈佛适合创业的比例可能连1%都不到,斯坦福可能高达10%,像清华大学创业的人就远远高于其他学校,这个跟氛围有关。

 

许小林:唐总是学者型的投资人,听完以后,你归纳一下大家的观点,对我们第一个话题做一个总结。

 

唐忠诚:我没有这个能力,我想说一下创新,创新的原动力还是来源于需求,外部的竞争压力是创新的推手。刚才都提到了创业环境、年龄、时机的问题,也提到中国模仿很多,原创的很少。这个话题我觉得要分开说,中国以前可能以模仿、山寨为主,但是目前来说,像深圳华强北山寨大本营里,很多山寨后来真正变成了山大王,由山寨变成了正牌。比如说共享经济实际上是萌芽在国外,后来在中国落地开花的。充电宝、自行车、房屋共享,肯定比美国做得好。


共享经济从山寨变成领先,这是有可能性的。中国关于原创创新方面这两年也有进步,进步也是源于需求和竞争压力,比如说我们生物制药领域,维信生物、信达生物等企业,在原创药方面还是有长足的进步的。据我所知,目前在国家的千人计划、百人计划下,一大批海归人员从事创新药的研发,未来我觉得中国创新会步入比较快的轨道。


如何看待产业共同体?


许小林:现在进入到第二个问题。吴婷说要让大家理解什么是产业共同体,听了上午的环节,大家应该基本理解了,下午就继续学习和思考,究竟什么叫产业共同体,大家怎么看待产业共同体?


我在想怎么样让大家更加通俗地了解企业个体跟产业共同体。比如说十点读书就是企业个体,过去大家可能是简单的读书,现在变成了一个利用手机和网络去读书。每天十点,我们去固定读书,这是企业的个体创新。但是单纯只是一个企业的创新,我觉得十点读书到不了今天的影响力,他们在产业共同体的创新方面,也做了一些事,那就是借助微信公众号、小程序,对以内容创新的企业个体做了很多流量连接。


现在只看单边的创新是不够的,我特别欣赏今天会议的主题,希望打造产业共同体。实际上国家层面也是类似,欧盟是经济共同体,“一带一路”可能也是在这些国家里面去实现一些产业的共同发展。

 

朱波:我是觉得我们今天所谓的互联网里面的共同体是不充分的,无论是微信、阿里、百度都不充分。互联网的共同体是赢者通吃,是被某一个垄断的企业共建了共同体,所有人在共同体里面依附于它,他有绝对的生杀权。就像十点读书一样,哪天微信把他的公众号关了就没了。


我认为共同体是大家一起参与决策,而不是说这个共同体被某一个成员把控住。今天互联网的共同体我认为是畸形的,反过来想,区块链创造的共同体才是真正让大家都参与的,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说我对这个共同体起生杀大权的作用。我认为互联网的共同体对我们今天很多的创业者只能是生杀绕不开BAT,活得好不好绕不开TMD。整体的发展当中,我们还是要强调共生共赢的共同体,这正是区块链所提倡的,我认为未来的方向是,区块链整个技术体系会给下一个共同体带来非常好的帮助

 

许小林:区块链里面也没有绝对的公平。

 

朱波:区块链没有想象当中完全去中心化,它是多中心化,可能会有几个联盟大家一起来参与,这样的话更加好。


唐忠诚:我是赞成朱总的,刚刚说的十点读书,它确实是腾讯给它导流量的方式,让它迅速长大,真的不能导流的时候还是会受很大的影响。在现阶段,我觉得还没有真正的共同体,只能说是产业联盟或者产业融合更多一点


如果可以达到吴婷说的共同体,这是理想状态,一定是共生共赢,彼此牵制,彼此融合。现在欧盟是一个经济共同体,但是英国要脱欧也没有那么容易,不能共生共赢的时候就要出去,出去的原因是什么?就是在里面不平等了,他得到的利益和付出不匹配就要出去。


产业共同体一定是共生共赢,一定是相对公平。区块链不可能绝对公平,但是它相对公平的。我觉得有区块链的技术,对今后真正的共同体建立是有好处的。


目前来说,在AI、物联网、智能驾驶的芯片领域,国外和我们都是同时起步,无非是他的经验比我们更成熟,我们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追赶他。但是在这个领域中要做一个半导体涉及很多技术,我们是很落后的,只能做产业协作,大家协作起来,产业融合起来,可能更有利。

 

冯卫东:我不赞成“公平”这个词,公平是没有办法定义的,我们看一个商业体系,它一定是非平均化的,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共同体,分工一定是相互依赖的。过去不叫共同体,叫托拉斯、卡特尔,肯定是存在价值链,价值网也是一个共同体,这是自发的。


自觉的共同体就是从看不见的手变成看得见的手,但是又不是政府的力量,是一种新的业务。比如说嘉宾大学其实就能够把不同分工的相关企业凝聚在一起,降低一些价值网里面的交易成本,所以共同体是一项业务。


还有一些共同体是一项业务,就像朱总和唐总说,腾讯、阿里主宰着价值网,这个主宰者也是一个共同体,也有看得见的手,他们有一些生态规则。

                                                                        天图投资管理合伙人  冯卫东


施安平:吴婷提出来“产业共同体”以后,我认真想过,刚刚这几位老总都谈到了他们对产业共同体的认识,我们抛开字面来看,实际上实实在在在经济生活中,产业共同体是存在的,只是我们现在用一个概念去强化它,去适应现阶段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需要。


从产业的形态上讲,其实过去我们一直强调的打造产业链、生态圈,背后的意义实际上是一个概念。打造生态圈就是打造参与到这个生态链里面的每一个企业的共同价值,共同促进大家的发展,我想这个以前就是有的。


从理论的基础上讲,我们知道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85年提出这个理论的时候已经很明确了。价值链理论从企业内部来讲,各个活动共同凑成了企业的价值,而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行业价值链,其实背后的理论指的是类似于产业共同体的行业价值链,实际上是一个概念。


刚刚具体谈到产业共同体的发展,我是认为未来产业共同体的发展,首先是要共赢,如果没有共赢做基础,这个产业链是不可能长久的。其次是要公平,我同意冯总的观点,我觉得如果你强势,那么别人就不跟你玩,不是说你强势了,我就没有生存的空间了。这个世界永远有补缺的人,正如这个产业链是一个闭环的产业链,如果有人违反了共享、共生,我想一定会有新的人来替代。


作为投资人,我们特别乐意看到,如果是在一个产业链或者在产业共同体内共同投资,我们共同去引领一个方向,成功率会更高。


在这里,我顺便提一下国中创投,我们一直秉承的就是按照产业链来投资,而不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我们非常明确地按照产业共同体去打造。

 

唐忠诚:我们前几年提到一个工业互联网、产业互联网的概念,通过这个共同体,以后要极大优化资源组合,提高效率,降低消耗和成本。今天所说的“共同体”跟那个意义上的还是有差别的。


比如说吴婷提到过一句话——不浪费一个螺丝钉。我的共同体在今后要做到无缝对接,做到有效降低消耗,极大提高效率。我们目前的产业协同、生态圈都是生态的概念,当然能不能做到最优组合这是另外的事。


我们能够把我们投资的产业,进行组合优化,形成真正的共同体,现在还做不到这一点,目前只能是产业协作。                                                                       创伟业管理合伙人  唐忠诚  


陈超:我对“产业共同体”的理解不是很深,我讲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案例。我有一个朋友在谷歌工作了十年,是做全球To C端的广告,近期他回国选择了清华紫光云。云计算现在是非常好的方向,包括AI、大数据,而且他们产品上线之后发了一个PR稿,说是立志想做全国云计算前三的企业。


现在有亚马逊云、阿里云、腾讯云,还有很多老牌企业,为什么你们可以胜出?他讲了一个概念,就是我们说的产业共同体。云的安全性是大家非常关注的问题,如果我的芯片、硬件和云能够在某一块形成协同,有一个内部的自循环,清华也有非常大的产业链背景,自己有很多产业基金,收购全球的一些新兴技术,这是产业协同非常好的案例。


未来的机会在哪些行业?


许小林:昨天我跟交易所在聊的时候,满脑袋都是产业共同体,我在想交易所应该是跟证监会、基金、广大散户是一个产业共同体,股市要天天跌,产业共同体里就没有赢家,我看他们也是焦头烂额。


天天跟我们投资机构打交道的是企业个体,对于投出去的企业,我们也在想方设法帮他们去构建很多,做很多产业共同体的事。过去我们可能没有把产业共同体的概念提炼出来,现在要感谢吴婷把这个观点提出来。


最后,想请大家分享干货,作为一个投资人,你觉得在目前的形势下,未来几年,你们机构最看好的方向是什么?你之所以看好它的简单理由或者说它的创新点在哪?


施安平:首先大趋势上有这么几个:


1、新能源汽车以及自动驾驶:我们有一个很简单的理由,未来在街上跑的自动驾驶的汽车,一定是新能源车,所以在这样一个简单的判断下,我们一直在这个方向上做重点布局,目前已经有将近30家企业。


2、生物医药大健康:人类永远离不开健康,因此我觉得这个方向是一棵长青树。


3、技术推进型的To B业务:随着大家越来越强调技术,技术革命对经济的拉动力越来越明显。以前的模式创新大多以To C为主,未来随着科技进步的拉动力,对To B端的改造会越来越强。


当然,冯总他们擅长的新消费,我觉得这也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中创投首席合伙人  施安平 


冯卫东:天图依然看好消费,再坐几年冷板凳也没有关系。最近新零售比较火,也许又到了B2B的创新革命,但是我们会耐心等待,一切创新都是为人服。为了真正享受成果,我觉得未来20年,我们还是会不离不弃。

 

唐忠诚:我们有四大:大信息、大科技、大消费、大健康


今天想说的是半导体,因为中国必须有芯。面临新的竞争,倒逼中国在半导体行业要奋发图强、奋起直追。


在芯片、AI、自动驾驶、物联网等领域,对中国和美国来说基本上还算新,中国有机会在这里面实现突破,于是我们在芯片半导体领域布局了不少企业。

 

陈超:德同也十多年历史了,这些年一直聚焦在几个方向。


1、消费互联网,年轻人的新品牌:新渠道、新技术都是我们聚焦的方向。


2、先进制造:围绕新能源汽车的上下游,包括机器人也做了比较多的布局。


3、医疗:我们在医疗方向的投资比较多,包括新药的研发、医院、动力脑科。


4、金融科技:这是我自己看得比较多的方向,我们跟中央科技也有一个基金,在大数据、区块链在金融上的应用,其实是最直接的。当然,在监管之下会有良莠不齐的状况,未来我觉得这一块还是有非常多的机会。


朱波:我是投“两个轮子、一个引擎”


我觉得未来应用科技的发展最重要是两个技术:一是人工智能,一是区块链。区块链是解决点与点之间的信任问题,人工智能是解决每个点的效率问题和智能问题。


引擎是消费升级。我觉得一个社会的进步就是人们对今天很多东西是不满意、不满足推动的。消费升级是未来十年当中的一块巨大的市场。

 

许小林:区块链技术、通证经济、社群,这三者相加等于产业共同体。如果大家通过我们的讨论,对产业共同体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建议你们尽快加入嘉宾大学;如果还没有听明白,更要到嘉宾大学来。如果不把这个概念学会,都不好意思跟朋友聊天了。


最后,谢谢五位嘉宾带来的精彩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