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折之后的黎万强|我有嘉宾
付费阅读

首页 · 2018-05-11




导读:


在中国的互联网营销史上,小米曾经写下过荣耀而光辉的一笔。但在那之后,黎万强却与这家四年快速成长到450亿美元估值的公司的许多员工一样,陷入过职业的迷茫期。

 

从巅峰到滑落,再到重新崛起,小米用了八年时间。在那段漫长的企业下滑周期里,各自滋味,冷暖自知。



万强最近一次公开露面是在2018年1月,他为小米的AI智能音箱站台宣传。考虑到最近几年手机行业进入红利真空期,有人将此举解读为,小米将智能化视为支撑未来利润的又一阵地。

 

但在一年之前,黎万强开拓的荒地还包括小米影业,这是他回归小米后主导的第一项业务,却只持续了一年。2017年1月,黎万强将小米宣发部门解散,宣称小米要将业务重心放在手机上。根据虎嗅所采访到的业内人士透露,“小米影业成立一年来,很少有作品问世。”这与黎万强的说辞不谋而合,解散团队也在情理之中。

 

过去五年,小米的故事一直在变,从黎万强这几年所负责业务的不断调整中,便可以看出。作为小米的缔造者,雷军对小米商业逻辑的尝试从未停止,为此他甚至承诺小米的硬件综合利润永远不超过5%,即使这曾让小米,呈现出一种模糊不定的状态,也要背水一战。

 

作为雷军的副手,黎万强曾经是个不可忽视的存在。相比较其他几位联合创始人,他曾是金山软件的设计总监,后来加入小米。从MIUI做起,到接管小米网,再到掌管小米的市场、营销和品牌——几个后来被认为是小米成功关键的步骤,刚好都被他踩中了。但这一切却在2014年年尾戛然停止。

 

2014年年底,黎万强宣布,因个人原因,暂离小米。

 

2016年,黎万强回归,但再归来时,却已是互联网营销市场更迭换代的时候,人们已经开始对小米原有的营销方式,显示出越来越疲倦的状态。

 

昔日处于小米营销神坛之上的黎万强,又将走入新征途之中。


走上巅峰

2011年,小米一代发布,在三年时间内,它超越三星和联想,做到了中国第一,世界第三,当时,“中国营销哪家强?小米雷军黎万强”成为营销圈的流行语。作为“小米营销”的缔造者之一的黎万强,则是众人奇刷刷膜拜的对象。

 

当时小米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营销负责人,黎万强临危受命。他从未接受过传统营销教育,作为一个外行,起初他尝试过参照凡客的爆品之路,做了一个3000万路牌的方案,结果被雷军全盘否定。雷军要求黎万强一分钱不花,被黎形容为“感觉要被逼疯。”

 

但幸运的是,这段没有传统营销包袱的经历,反而成就了他。

 

他索性不再采用任何通用的行业套路,为产品搭建了一个社区,里面聚集了一批手机的发烧友,以互动的方式做出了MIUI操作系统。他强调,在这个社区,他们每个星期都会安排迭代一版系统,强制性地每周发新版。如果哪个版本采纳了某个网友的意见,就会专门跟这个网友讲:“你上次提的意见,我们新版已经改掉了”。

 

当产品和与用户的融合开始水到渠成,所有的网友都变得特别有参与感,于是就有了第一批铁粉。

 

在黎万强的作品《参与感——小米口碑营销内部手册》中,他详细表述了小米打造爆品的诀窍。其中,开放参与节点、设计互动方式、扩散口碑事件是他的三大战术。

 

举例来说,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将产品需求、测试和发布都交给用户,然后根据用户的需求和意见迭代完善产品;用拍摄微电影的方式,讲述最早参与软件测试的100个用户是如何完善产品的;随后通过裂变,将100个用户,裂变近千人的深度参与,然后又带来10万活跃用户。在软件发布1周年时,发展成50万用户,4年后,6000万人。

 

有人评论说,小米的成功是因为它打造了一个全员面对用户的组织结构,这是互联网时代的新玩法,收集用户千奇百怪的需求,让用户对要不要马上解决这些需求投个票,让大神们提解决方案,公司“拿来主义”,迭代升级。

 

雷军则说,互联网把每个人的工作成果全都数字化了。数字自然会对人产生压力,员工每天一看自己的数字,就得给自己一个判断。

 

但另一方面,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圈外人将小米成功的关键视作是营销,黎万强开始对这种观点逐一反驳,他说,小米首先是一家极致的产品公司,其次才是一家营销见长的公司。

 

他认为,小米的成功并不该仅仅归结为单一的产品或营销方式的胜利。互联网的战争就是产品和流量,从大势来看,2011年到2012年是个关键节点,在这一年,智能手机换代、消费升级,和流量电商同时崛起。

 

“你可以算算,除了小米之外的其它手机品牌,吃掉了几个这样的红利?”百度集团的顾问梁宁如此评价小米模式,“其它品牌顶多吃到了一个或者两个。一共有三个时代红利给它(小米)赋能,它怎么能不成功。”


归去来兮


雷军曾经评价黎万强“极度较真”,对细节把控以挑剔见长的罗永浩说,塑造小米手机品牌长达五年的过程中,黎万强更多地体现出了一种兢兢业业、内驱力强劲,在面对良机与高压时,不断学习,从不退缩和逃避的职业形象。

 

“他可以在下属心中引起恐惧,但同样可以为了得到雷军的一句赞扬从黎明忙到半夜。”一位来自财经的记者,在自己的文章里这样描述,“每年小米最重要的盛事——年度发布会之前,黎万强会详细研究每一个细节,从PPT的色彩、顺序、措辞,到每一排椅子的布置和灯光的效果。有一次,他甚至发现并指出了小米网上某个不起眼文案中的一个错误的标点”。

 

而黎万强的同事则把他的工作动力,归结为内心的焦虑。上述记者写道,“只有细心的小米员工才会发现在黎万强身上的某些变化,前一秒还在众人面前亢奋不已的黎万强,有时一个人回到办公室后会坐在椅子上发呆,就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

 

焦虑的本质是恐惧,事实上,四年快速成长到450亿美元估值的小米,有很多员工都与黎万强一样,有着相似的危机感,当时各种关于小米的“衰退论”“拐点论”层出不穷。

 

2014年12月底,黎万强首次告知他的团队,他将要短暂离开小米。虽然这是一个另人意外的结果,但这次归去却让公众接触到了另外一个黎万强。

 

在北京顺义的家中,黎万强开始反复地看梭罗的《瓦尔登湖》和瓦茨的《心之道:致焦虑的年代》,就像一个真正的文艺青年一样,花一大半的时间去云南拍照、发呆、自驾,来抵御自己的中年危机和职业倦怠期。与一般企业家不同,黎万强始终拥有着敏感的情绪感知力。这种敏感既给他带来了创造力,帮助他颠覆旧的思维方式,形成全新的方法论,但也给他带来痛苦。

 

在给自己放假的时期,他在对外媒体的采访中,表达了自己的无力:“还是很焦虑,想了很多事情,很多的不确定”。

 

在过去的几年中,黎万强呈现在公众面前的是一个“神人”或“强人”的形象。但真实的他,开始享受一个卸去盔甲做凡人的过程。

 

一次,在北京顺义的温榆河边,黎万强意外地发现,把花与草地倒过来看的时候,竟可以组成一个星空,他立即拍下了这个照片,后来,他干脆拍摄了几万张同系列的照片,最后精心挑选出了23张,举办了一场“花与树”的主题影展,他说,他喜欢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

 

他认为,自然之美,是解决困顿的一种方法,是一种“焦虑溶解后的平静。”


能否重回巅峰


黎万强从离开到回归,差不多有一年多的时间。在他离去的这段时间里,世界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如果从经营性收入来看,从2015年开始,小米开始进入逆向周期:小米2015年营收为668亿元,2016年为684亿元,增长并不突出。在那段时期,公众看到的是vivo与oppo的抢眼业绩。在产品方面,vivo与oppo的os做得非常好,用户体验不逊于小米。根据媒体的报道,当时小米的供应链还出了问题,供货不足导致出货量增长疲软,一度被甩出国内智能手机销量前五。

 

即便在营销创新上,纯粹地依靠互联网能量,依靠雷军代言的小米模式,也开始显得后继乏力。新的颠覆者开始大量启用明星,获取电视流量。在一篇虎嗅发表的商业评论《小米、华为纷纷开始砸钱营销,泛娱化这条路真的靠谱?》中,作者认为小米豪掷1.4亿给《奇葩说》,是红了金主,亏了企业。

 

在过去,谈及小米的营销时,人们会举出20万台小米1S在29分36秒内被全部抢完的经典案例。在智能手机市场,小米颠覆了国内手机销售只在实体店和互联网代售的准则,率先实行米粉预售抢购的方式,这种方式曾被认为是中国的米粉对美国的果粉的胜利。

 

但后来,公众眼里的小米变成了一个因为产能不足,而通过促销宣传,让用户吊足胃口等待的狡猾形象,小米逊色的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更是加剧了人们的不满。一度,手机论坛甚至登出了用户的评论《小米是饥饿营销还是真没有货?》,称营销是精致的餐具,产品才是饭。

 

也许黎万强还是那个黎万强,只是小米不再是当年的那个小米了。

 

一位手机用户在手机论坛中反映红米Note2的天马屏事件,他说,小米前期宣传屏幕为友达、夏普、LG等一线品牌,但用户收到货却是国产的天马屏幕。这种营销方式,已经影响到了小米的品牌基因。

 

从未停下脚步的雷军已经开始意识到,小米从最开始的口碑营销、粉丝营销,从基于摩尔定律的饥饿营销,到学步罗永浩的情怀营销,再到后来表面热闹的泛娱化营销,本质上不过是渠道成本更高的轮回而已。

 

他的原话是,less is more,口碑的核心是超预期,而不是营销。

 

在这种背景之下,呼吁黎万强的回归几乎是众望所归。首先,他是小米对内和对外的润滑剂。在小米内部,黎万强人称“阿黎”,据自媒体记者“超先生”批露,“小米的创始人团队,以中年理工男为主,严谨理性,略显生硬,不那么会变通。黎万强产品出身,又懂媒体和销售,常常跟记者们打成一片,还能传达给创始人团队,他的角色是不可或缺的。”

 

其次,雷军是小米的战略制定者,他使小米成为了战略意图最清晰的公司之一。对于雷军而言,黎万强是个将才,是可以匹配自己战略的执行者。

 

毋庸讳言,为了黎万强的回归,雷军也几顾了茅庐。

 

2015年12月31日,黎万强为自己拍摄了一张黑白照片,他走在沙滩上,一步一个脚印,一道笔直的影子被甩在身后,他给这张照片起名为《为了那些热泪盈眶》,把并它发到了微博上。

 

五天之后,阿黎归队。在微博上,他说道,“如果向往星空,其实每一条路的终点都是宇宙。潮起潮落,花开花谢,只是在路上收到的礼物,而唯有那些热泪盈眶,才是心的方向!”